师父:为什么念阿(ou)弥陀佛,不念阿(a)弥陀佛?到底咋说。这个念佛的方法是这样,很简单。你现在这个,为什么认定它是念阿(a),不念阿(ou)呢?是因为普通话念阿(a),不念阿(ou)。普通话哪来的呢?是清朝满族人统治中国以后,统一讲北京的官话,是满族人讲的官话,北京话。北京话念阿(a),是北京话念阿(a)。你现在,因为你的标准是北京话的标准,你衡量的是什么事呢?衡量的这个阿(a)弥陀佛。阿(a)弥陀佛什么时候来的呢?在唐朝宋朝的时候就来了。唐宋的时候不念阿(a),念阿(ou),念阿(ou)啊。这是一个说法。本来就念阿(ou)弥陀佛。
我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啊,我们这儿前一段来了一个贝叶经研究院的院长。这个院长来了一听,“阿(ou)弥陀佛”,他是研究梵文的,巴利语。诶呀,他说你们这儿有人懂梵文哪,懂巴利语,怎么会念阿(ou)弥陀佛,别的地方都念阿(a)弥陀佛,你们念阿(ou)弥陀佛。怎么念的这声音跟梵音这么接近啊?你们这儿有没有人懂梵文?我说我们这儿没人懂梵文。只能说暗合道妙,就变成阿(ou)弥陀佛了,是这么来的。所以本来它是不念阿(a),是念阿(ou)。那这是其一啊。
净空老法师为什么念阿(a),我不知道,我没听到他讲过。南怀瑾老先生我听过,为什么念阿(a),他是这样解释的,因为他认为阿(a)是生命音,生命音啊。他说人活下来第一句话是什么?“啊……”。他说这是生命音。他说人死了是什么?“哦……”。他就讲这是生命音,所以说念阿(a)弥陀佛。净老先生怎么讲的我不知道。当然我们只是讲这个,不能用这种音来去套,它原来是什么音就是什么音。
再从实证的角度来讲的话,我们念这个阿(ou),阿(ou)弥,阿(ou),阿(ou)。你体会一下,阿(ou),在什么地方发的音啊?用的是什么地方的力量?阿(a),阿(a)是什么力量?
师父:对,深度不一样。那我们念佛呢,强调是身心俱念,身念佛,心念佛,呼吸念佛,节奏念佛,脚也要念佛,腿也要念佛,全身心都在念佛,所以我们强调念佛的深度。就像你体会的一样的,它两个阿(a)和阿(ou)的深度不一样。所以我们说呢,你念“阿(ou)”这个字咬得住劲儿呢,还是念“阿(a)”咬得住劲儿呢?阿(a)是个发散音,它咬不住劲儿。阿(ou)能够咬上劲儿,能够把这个音能用上劲。所以我们念“阿(ou)”。不是……,因为念“阿(ou)”,这有这个好处。“阿(ou)”是丹田音,腹式呼吸,你用腹式力量才能念出“阿(ou)”。“阿(a)”不用腹式力量。是不是?所以“阿(ou)-弥-陀-佛”,是这样来的。
师父:本来这个音是应该念什么呢?“阿(ou)-弥(mi)-陀(duo)-佛(huo)”,它整个翻译音应该是这样子,“阿(ou)-弥(mi)-陀(duo)-佛(huo)-,阿(ou)-弥(mi)-陀(duo)-佛(huo)-”。你知道闽南音啊,闽南人就是宋朝的后裔啊,宋朝,我念不清这个“宋”啊,唐宋元明清啊,唐宋,宋朝的时候,没落的贵族发配到闽南去,所以闽南就保留了宋朝的国语。
师父:“阿(ou)弥(mi)陀(duo)佛(huo)”,陀(duo),一垛柴火的“垛”,有点类似那个音。佛(huo),佛(huo),你看啊,要我们从念佛角度来讲,“阿(ou)弥(mi)陀(duo)佛(huo),阿(ou)弥(mi)陀(duo)佛(huo),阿(ou)弥(mi)陀(duo)佛(huo)”,他这陀(duo)、佛(huo),全是丹田音。
广钦老和尚就这种,闽南话。他这个音特别有力量,有微妙禅在里边。不同的音表明你身体不同的位置,不同的组合排出这个音出来。把这个组合出来以后确实能够带动你整个气血的运行,身体内部气机的发动。所以阿(ou)弥(mi)陀(duo)佛(huo)。但是你要听完这个法门,你念阿(ou)弥(mi)陀(duo) 佛(huo),大家说你念的什么咒啊?没有一个知道是阿弥陀佛的。所以说我们没办法就念成阿(ou)弥(mi)陀(tuo)佛(fo),陀(duo)佛(huo)就不念了。陀(duo)佛(huo)就把人家都搞迷惑了。是这样子。
师父:心念心听你还是用的是心的力量,只是一个器官,一个根的力,一根儿啊。我们现在念佛方法是都摄六根,你以后就知道了,我们这儿讲念佛的方法的时候就知道了,这不讲了。讲都摄六根的这个念佛方法。那这是刚才你提的问题。
好,就讲四辈品。四辈品大家听了以后有什么疑问,有什么想法,大家交流一下。找到自己的修行路了没有?演宁?就是说修行是很具体的,是很实在的。修行里边讲了减法和加法的关系问题,我们要善于做减法,减才是加,不减无以加。要克服自己那些缺点和毛病,那就是念佛,就是实相念佛。
原来占卜啊,选好日子啊,都和修行有关系,贪嗔痴和修行也有关系,自高自贵自大,贪财吝啬,舍不得命都和修行有关系,都是让你做这个奴隶,原来你不贪财不贪色,原来你不爱惜自己的身,身见不那么重也是都是念佛。原来女众业障那么重,原来这个地方要好好发心,等等等等。原来不得有谄意,一点儿讨好人的意思,一点儿讨好环境的意思都不应该有,等等等等,这都是修行。你看,“不得与女亲熟”啊。你想想看,演宁啊,都让你不得跟人亲熟,那你跟鸟亲。我不是说你,没有那意思,你很慈悲的啊。
师父:你看,为什么戒里不让你养猫、养狗啊,这都不行的呀。来给它门开开,让它飞出去,太不自在了。不管它不管它,自己会飞出去的。好了,你看它聪明的。
师父:前段我看到有个鹦鹉,有个鸟啊,往生的呀,通身柔软啊,也念阿弥陀佛,鹦鹉啊,念阿弥陀佛往生的也有啊。通身柔软,它死了以后。
弟子:我以前有个小麻雀,被我奶奶放生了。就是清明节的时候,大概有八十个麻雀。有一个在底下被踩了,快踩死了,我拿出来它已经不能飞了。我就给它念佛号,念往生咒,后来它就死了。死了以后到第二天,头是软的,脚也是软的。那个是不是往生?
师父:那个就是说,它能通身柔软呢,不是说柔软就是往生。软是好现象,但是,不是柔软就是往生。
师父:就是它到好地方去,确实是到好地方去了,闻到佛号了嘛,到好的地方去了。
你看,“不得与女亲熟。不得教他人。不得有恩爱于妻子男女。不得贪财产”“不得饮他人。”不得饮酒,不得劝别人饮酒吃肉,这些东西都是修行,都是修行。
还有问题吗?没有问题就开始往下讲了。拥护品第六我们讲过了,讲般舟功德利益,这都讲了。我们来讲劝助品第七。
【佛告颰陀和。菩萨于是三昧中。将有四事助其欢喜。】
将有四事,哪四事助其欢喜呢?这四事是这样子啊,这里面专门讲随喜功德。般舟里边讲随喜功德品,因为它这里翻译叫助欢喜,就是随喜,“助其欢喜”就是随喜,随喜功德。随喜哪些功德呢?第一个随喜,就是随喜过去一切诸佛。一切般舟成就者,都是以般舟三昧而成就,所以叫随喜过去一切诸佛的行持般舟三昧的功德,叫随喜过去一切诸佛。随喜当来一切诸佛,就是当来、现在的一切佛,都是因般舟三昧而得大功德大利益,都因般舟三昧而得成就。它是三昧之王嘛。要随喜当来之佛。当来是未来的(佛),现在是现在,当来是未来的佛,现在是指现在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这就三世佛,三世佛皆因般舟三昧而成就,三世佛皆因般舟三昧而得大功德利益,三世佛皆因随喜般舟而得大功德利益,所以我们要随喜三世诸佛的功德,随喜三世诸佛随喜般舟三昧的功德。那么,随喜功德,就别人的功德也是你的了,那随喜这份功德当然功德就非常大了,是不是?让你随喜的,不是随喜这个人的功德,也不是随喜那个人的功德,而是随喜三世诸佛随喜般舟三昧的功德。这三随喜了吧,第四随喜是什么呢?愿此随喜,与一切众生共之。愿我这个随喜功德,一切众生都来随喜,我和众生大家共同随喜。这是四事助欢喜,四种随喜功德。这种四事随喜功德,随喜的功德大不大?随喜功德就大到极致了。不能再大了,是不是?要随喜功德啊。所以“将有四事助其欢喜”。
“过去佛持是三昧”,这讲过去诸佛了。持是三昧,助欢喜自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这都是翻译的不同方法,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”,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助欢喜就是随喜功德。随喜功德能到什么程度呢?自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自致,你只要随喜就能自致成佛,就光随喜这一念就能自致成佛。我不是给你们讲过,讲颰陀和菩萨,释迦牟尼佛就讲,此辈众生,此八辈,就是这八大菩萨,你只要随喜这八个菩萨其中一个,比如说你随喜贤护菩萨,就直致成佛无有余啊。这个菩萨的功德,随喜一个菩萨的功德都能成佛,这个菩萨的功德就这么大。什么原因呢?般舟三昧功德力故。所以这是“助欢喜自致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”,就这个意思,自致成佛,这讲随喜功德。所以咱们请圣的时候,你们记住了没有?请的是哪几个?观音势至、文殊普贤、地藏、贤护,所以特别把贤护菩萨请过来,是这么个道理。贤护是意译,颰陀和是音译,又叫颰陀婆罗,几个译本都不一样,是一个人。
其智慧就全部都具足了。这随喜的功德,所以随喜功德是这样。【今现在十方无央数佛。】
刚才讲的“过去佛持是三昧”,就过去的佛呢,修持的是这个般舟三昧。通过随喜般舟三昧,自致得佛了,已经成佛了。不仅成了佛,“其智慧悉具足”了。
也是从这四种欢喜当中得道了成佛的。那么我呢,我是指现在了、当下了。“当”,就是现在诸佛,也“悉助欢喜”,也是这样助欢喜成就的。
【佛告颰陀和,是三昧中四事助欢喜。我于是中说少所譬喻。】
说这个欢喜的功德有多大呢?我来说一个小小的比喻告诉你。这个欢喜呀,助随喜功德有多大呢?这讲随喜功德品啊。
沿着地呀,像一阵风一样,他每天跑,不休息,常精进不休息,整天跑。跑得有多快呢?
他跑得比风还快。说这个人,跑了一百年,沿着路到处跑,他到底跑了有多远呢?说能有人知道他到底跑多远吗?颰陀和说,这个没有人能知道,没有人能计算他跑了多远。能不能计算啊,演玲(音)?
弟子演清:如果是按照人走的就可以计算,如果是按照过于疾风,那个没法算。
【颰陀和言。无有能计者。独佛弟子舍利弗罗。阿惟越致菩萨。乃能计之耳。】
颰陀和就说,这个没法算,谁也算不出来。说除了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佛,智慧第一的舍利佛,或者不退转地的菩萨,可能能会计算他的速度,计算他跑了多远,其他人都算不出来。“无有能计者”也。“乃能计之耳。”
【取是人所行处满中珍宝布施。不如闻是三昧四事助欢喜。】
说如果有一个人呢,就刚才,因为不知道他走了多远哪,那么远的路上,所有的路上全装满了七宝。“满中珍宝布施”,如果有人取了那么多珍宝去布施,那功德虽然巨大,但“不如闻是三昧四事助欢喜”。你一念随喜的功德,比那个满中珍宝布施的功德还要大。
大家听的时候还是把经文看一看,一个表示对经文的恭敬,另外也少打妄想。这样的话呢,也能积累很大的善缘和善根。这都是修行的方法。
“其福过布施者。百千万亿倍。”不是一倍两倍、一万倍两万倍,是百千万亿倍,那么高的功德。
就是在很远很远以前,不可计阿僧祇劫,那个之前,很远很远之前。
【尔时有佛。名私诃摩提等正觉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。在空闲之处。是时阎浮利纵广十八万亿里。】
当时有个佛,名字叫私诃摩提。叫私诃摩提这个佛,又叫“等正觉,无上士,道法御,天人师,佛,世尊”。佛是十号,十个名号,就有一个佛叫私诃摩提。私诃摩提这个佛的时候,“在空闲之处。是时阎浮利”。是时,这个阎浮提多长多大呢?“纵广十八万亿里。”地球的周长是多少?四万公里。地球周长四万公里,它这“纵广十八万亿里”,九万亿公里,不是四万公里。九万亿公里呀,想想多少个地球呀?
弟子:那就好比是一个细胞是一个地球。它那个有一个篮球那么大。差不多。
就是这个国家有多少?有六百四十万个国家。现在咱地球有多少国家?一百多个国家。
那时候呢,土地非常的肥沃,庄稼非常的丰收,人民非常的繁盛。
【有大国名颰陀和。有转轮圣王惟斯芩。往到佛所礼毕却坐一面。】
就一个国家的名字叫颰陀和。这个国家呢,有一个转轮圣王,叫惟斯芩。这个惟斯芩呢,这个时候来到了这个私诃摩提佛面前,至心顶礼,退坐一面,然后请法。
惟斯芩这个国王呢,转轮圣王闻到这个般舟三昧以后,非常非常地欢喜。
我用我供养私诃摩提佛的功德,供养佛的这种功德,我来让我十方人民都能够得到安隐、安养、平和、安全。
私诃摩提佛涅槃以后,惟斯芩转轮圣王也寿终命寝。他寿终命寝以后,就生在他自己的家里当了太子。太子叫什么名呢?梵摩达。这个梵摩达做太子的时候呢,有个比丘叫珍宝。
【比丘名珍宝。是时为四部弟子说是三昧。梵摩达闻之助欢喜。】
这个珍宝比丘呢,为四众弟子说了般舟三昧,就讲了般舟三昧。讲完般舟三昧以后呢,梵摩达太子,就“闻之助欢喜”。就非常非常地高兴,非常非常地随喜,非常非常地赞叹。
你看他老子是怎么回事呢?“即持珍宝散佛上。”他儿子怎么样呢?这是二次助欢喜了,踊跃持宝直百亿散其上。
好衣服也供养上,好宝贝全供养上。并发无上道心,求无上正道,求般舟三昧。就与一千个人同时出家,“与千人俱”出了家。
“求学是三昧。”“与千人”,与这一千个人,“共承事师八千岁不休懈”,就是把这个老师供起来、养起来。承事供养多长时间呢?八千岁而不休懈。看了这句话你们怎么想啊?不休就是不休息,不懈就是不懈怠。
我就是讲,你找到自己的师父,找到善知识以后,要真的有一个不肯离去的心,要有不休懈的心。这念心,这念真正依止的心才能真正成就你呀。不要相信自己的意识,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觉。让自己的心作主,要有一个长远的、长久的一个打算。这个意思。
但是这里又讲了,依师八千岁而不休懈。有的人就很感触啊,说这家伙供养师父供养了八千年,我太惭愧了。这个其实有点断章取义的意思。为什么你知道吧?为什么?他说的八千岁这是一个绝对数。你知道那时候人寿是多长吗?那时候人都八万四千岁。所以,你一看八千岁把你吓倒了,乖乖,我这搞几辈子去供养师父啊?八千岁只是八万四千岁里的八千岁而已。但是也不是说让你有短期概念,还要长期概念这个意思。“八千岁不休懈”,是让你不休不懈,但是人寿那时候不是八千岁。转轮王时候,基本上人寿最巅峰的时候,都是八万四千岁。
师父:相当于十分之一,也不短了。对不对?所以现在人生百岁,所以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上讲叫你承师十年。你看啊,这个转轮圣王当了太子,当了太子以后就跟着一千人,又跟着这个珍宝比丘出了家,出了家以后又承事供养这个比丘达八千岁,来学这个三昧。
来实践这个三昧。就说我们要有长久心,要有恒心。不要我们搞一个月,“师父,我怎么还不成就?”“师父我怎么还没有感觉?”这就不对了,这个心是个浮躁心。
【因是却后更见六万八千佛。辄于一一佛所。闻是三昧自致得佛。】
再以后他就见到了六万八千个佛,并且于一一佛所。“辄于一一佛所。闻是三昧自致得佛。”
师父:什么叫高明智?就是又高又明白,高明智。高深、明晰、清晰、明了,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。
“因是却后更见六万八千佛。辄于一一佛所。闻是三昧自致得佛。”就是说,这尊佛是咋成就的呢?佛制上来讲他是随喜功德成就的。是不是啊?他是随喜功德成就的。咋随喜呢?他是靠承事八千岁来随喜。承事供养。是不是?并且于一一佛所,都是助欢喜。然后呢,随着随喜随喜就自致作佛了。自致当佛,自致得佛,是自致的,不是自己设计的。知道吧?不是渴求的,不是自己设计的,不是聪明地抉择,不是分别心成就,是自致得佛,自然而然地。
“名坻罗惟逮”,名叫坻罗惟逮,你们上边这拼音念啥字?坻罗惟逮。“名坻罗惟逮等正觉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。”这个坻罗惟逮,就这个佛,也可以说这个佛呢,就是惟斯芩,就是颰陀和国王。是不是啊?就是颰陀和国王。
这一千个比丘都得佛了,都成佛了。成了同一个佛,叫啥呀?
这就讲随喜功德。他讲般舟史上有这么一个历史,有一个国家叫颰陀和,颰陀和其时阎浮提纵广十八万亿里,有六百四十万个国家,转轮圣王叫惟斯芩。惟斯芩转轮圣王,怎么样当太子,怎么样出家,怎么样带着一千人,怎么样承事供养。换句话说你们可以设想一下,可以不妨做一个观想,只是个观想啊,方便说,这个颰陀和菩萨你可理解成是转轮圣王,这个惟斯芩转世的,叫颰陀和国家,是不是?所以他叫颰陀和嘛。可以这样想,观想一下,就是颰陀和菩萨是这样转世来的。然后般舟的功德,般舟是怎么得的?是自致作佛。怎么自致作佛呢?是随喜功德,随喜功德。所以般舟里边特别讲随喜功德的时候,讲般舟讲随喜功德讲得是最厉害的,这一念随喜导致的功德是最厉害的。所以就专门有个助欢喜功德品,劝助品,助欢喜。这是表的是这个法,但原文直接没有这个意思。你们可理解为颰陀和,你可以做这样的观想,你就可以受这样的用。
弟子:比如说师父,这个一千八百亿天人皆得须陀洹道,那个我们也可以随喜?
师父:可以啊。弟子:因为我想起那个事挺高兴。师父:挺高兴,很好。
他这个随喜,我不是讲了吗,过去一切诸佛都是随喜,当来一切诸佛也是随喜,现在诸佛也是随喜。还有你看,我讲到让你们发一个愿:“愿我当得干渴(竭)肌肤,散骨消髓,炽然身心,苦行不息,必欲成就如是三昧之王。”这是所有的般舟行人必须要发的一个愿,都发这个愿。你看,愿我当得,叫苦行不息,苦行到什么程度呢?“干渴(竭)肌肤,散骨消髓,炽然身心。”这叫苦行不息。懂了吧?不是腿痛得不行了,“我不干了”。我们演清说得害羞了。要炽然身心啊,要干渴(竭)肌肤,我们演同有体会,看自己那个腿呀,她那个腿出的那个东西,很多人是这样子,很多行般舟人都这样,要排毒气呀。干渴(竭)肌肤,皮肤就像火烧火燎了一样,干渴(竭)肌肤。
散骨消髓呀,那骨头要散掉,消髓呀。炽然身心,那个时候还咬着牙要:“必欲成就如是三昧之王,终无暂时懈怠懒惰。”一点懈怠懒惰都不能有啊。要发这些愿,这些愿能成就你呀。
这个三世诸佛,所有人都是助欢喜所得,助欢喜自致得佛,所以要随喜功德。你真正明白了随喜功德的含义,尤其是般舟随喜功德的含义,那你就会对般舟形成无限的、无上的、绝对的、绝顶的、绝待的信心。这就是信心的根呀,在这里啊。你看随欢喜都得这么大的功德,随喜功德都这么大的功德。
弟子:我好像听明白了,师父讲了这么多,整部经好像说来说去,首先信心是第一的。是吧?不管视师如佛也好,随喜功德也好,关键是给本人建立一个信心,足够的信心。
师父:他这个信心的点是从哪儿建立起来的,基点是从哪儿建立起来的?随喜功德这地方(是)基点。这一点上一旦建立信心、确立信心以后,那你信心就足了。
今天不是讲到睡觉的事,佛号不要放太大了。我说佛号好啊,放大了声音好。你念醒了,一高兴,诶呀,随喜功德呀,佛号响了,随喜功德。一念这么大功德,是不是?又一念又这么大功德。觉也睡好了,功德也得到了,多好啊。随喜功德。
说哪个人闻到这个般舟三昧不生随喜心,不生学习的心,不生诵持的心,不生坚守的心,不生依法而行如法而住的心呢?不生为人说的心呢?大家都是这样,都会生这种心啊。
说如果有能守,安守、安住、依法而住在这个般舟三昧里边的,“疾逮得佛”,还不仅是疾得佛,而是“疾逮得佛”。不仅很快,还很准,逮住了。逮住就不放,放不掉了,是不是?不是呼啦一下,擦个影就没了,不是这样。“疾逮得佛。”
闻到这个般舟三昧的功德都不可计、不可计议、不可测量、不可思议。
只要有这个三昧的地方,你一定要去求啊。你就对了,从邢台跑到这里,有一百多里了吧?
【何况近而不求学也。若有闻是三昧欲学者。当承事其师十岁。供养瞻视不得自用。当随师教常念师恩。佛言。我故为汝说之。闻是三昧去四千里者。往到其所。正使不得闻。其功德不可计也。】
这是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里面的原话。如果你听到两千公里以内,有讲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的地方,你听到以后,你就要去。都得来,不来就有过失。
就算你来到这儿以后,你是闻般舟三昧而来的,但是没听到这个经,或者讲的不是这个经,或者讲的很不到位,这叫什么呢?“其功德不可计也。”也得道了,也得经了,也得道了。为什么得道了?演清(音)讲讲。这句话非常重要,非常有意思。
弟子:怎么这个产生妙用,不知道。反正世间法也是这样,见人之得,如已之得。
师父:这句话理解得非常有意思。为什么呢?也就是说,因为你跑了四千里地来听法,但是你又没听到法。你跑四千里都跑过来了,你是为法而来,不是因人而来。你这一念对法的恭敬心,对法的虔诚心,对法的渴求的心,本身就和佛的心相应,就得法,就有功德,就是圆满的心,就有圆满的功德,就有圆满的成就。是讲这个意思。
记得佛陀讲的有个例子,你们谁记得?说有一个人知道释迦牟尼佛在那儿讲法就追过去,在舍卫国,追到舍卫国,释迦佛都已经跑到别的地方去了,他就又追。因为古代通讯不发达,总是滞后的,他每一个地方都追不上。追了七七四十九天,最后还是没追上。结果怎么样?
师父:人开悟了,追开悟了。因为他一念跟法相应,一直跟法相应,一直跟法相应,然后他就自己得道了。
师父:对,他就成就了。所以真正成就的是你这个心地,外边只是个缘起而已。外边讲法也一样,你有这个心地就和这个缘起相应,就能得到受用;你没有这个心地,外边再多的缘起你也不受用。知道吧?
视师如佛,跟师父的关系也一样。你有那个把师父当佛的那个心,你有那个恭敬的那个劲头,你有那个珍贵的那个劲头,你就得法,你就得受用。说不好听的,师父只是个道具而已呀,只是个道具呀,成就你的恭敬心,成就你那个东西,实际上是这样子。而且就是说什么呢?任何诸佛菩萨的加持力,都依师而从。
僧宝、僧宝,为什么叫宝呢?佛、法、僧,僧是释迦牟尼佛的代表,所有僧人叫僧宝,僧宝是指所有的僧人,僧宝。比如说,我们受戒的时候有四百多个比丘,大家一起念佛,那个声音咋听咋好听,咋听咋好听。我想咱们以后制佛号就制个大众的声音,没有任何一个突出个人的声音,大众念佛的声音真的好听。
师父:对。大众念佛好在哪里?我特别体会这个事情,好在哪里?大众念佛,它只是吸收共振的力量,它不排斥任何异己的力量。你愿意咋喊咋喊,愿意咋叫咋叫,它不会冤枉你,它也不会讨嫌你,你愿意大声念就大声念,愿意小声念就小声念,愿意不念你就不念。但是呢,你那个凡是跟大众不和合的音都是微弱之音,都上不了台面去。凡是和合的那个音都汇到一起,所以那是个和合音,那是个共振的音,那是一个海纳百川、包容一切的博大的音。所以那个音声特别的美。
僧宝也一样,一个僧人可能代表不了释迦牟尼佛,所有的僧人共同代表,就是代表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只有通过僧人来代表、表法。所以你恭敬僧宝,你把一个僧当作所有的僧宝来恭敬,这就是法;你把这个僧人当作僧“人”来恭敬,你这就是情,你这功德就很小。
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讲,次第请一僧人,它的功德超过请一个阿罗汉。次第请啊,次第请就超过一个阿罗汉。但是你如果点名请一个僧人,那功德很小很小。就这个概念。
师父:次第请就是说,以前讲应供,就跟咱们排值班一样的。寺庙里讲,下边啊,有人来请僧人吃饭,就请人来应供来了,那么今天按顺序,就按现在排,排到后面是谁了?到慧至师,慧至师去,排到慧觉师(音),慧觉师去,次第嘛,挨着次第,讲次第的意思,次第去。
弟子:就是不去刻意地分别,我要(请)谁谁谁。反正供僧就是挨个,次第来,一个一个的。那个九华山的千僧宴,就功德更大。
师父:对。那个就是次第。现在人也投机取巧,说这个千僧宴,为什么要供千僧宴呢?有千僧的地方,因为有一个阿罗汉就发过愿,宾头卢颇罗堕,那个阿罗汉发过一个愿,说只要将来有人供千僧斋的地方,他必定到场。所以这些人就查了,宾头卢颇罗堕一定在场,他不知道哪个是宾头卢颇罗堕,但是这一千人里边肯定有一个人是。他说我不知道是谁,我供养了谁了,但是我知道我肯定供养了宾头卢颇罗堕了。
弟子:其实好多打千僧斋的是冲着罗汉去的。不过也可能也有普通供养的那个心理,但是也有那种……
师父:我就是这个意思,所以他是这样供养,那叫真供养啊。我跟你讲啊,我们在云居山受戒的时候,我发现我有的时候觉得沉甸甸的。我在受戒受了三十多天戒,我收了多少钱供养,知道吧?收了四千多块。收了四千多块啊。有的时候,早晨一百块,中午一百块、一百二十块。你想,几百个人,每个人都有一百块、一百二十块,不是我一个人一百块呀。这一百块分量大了。我这四千多块就等于几百万,我想一下欠了几百万哪。你算算吧,四百人,受戒的四百人,还有常住呢,至少有一两百人吧,五六百人。一个人供养一百块,就是五六万哪,就是五六万的分量了。这个人供养的时候给常住,常住还不是把所有的钱全给你了,至少常住留一半吧,这一次就是十来万哪。也就是说十来万我才得一百块,我是千分之一嘛。你想想看,四千块乘一千份是多少?四百万哪。这一下就等于我收了四百万的供养啊,因为我收的是四千块,但这四千块供养的心地和那四百万是一样的。那你想想,换句话说我就收了这么多十方的供养啊。这就是为什么说“今世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”,还不上啊。
弟子:供养其他的事情也可以随喜吗?比如说有一段时间,我就在寺院里看人家往功德箱里扔钱,扔一块我高兴一下,扔十块我也高兴一下。
师父:都可以,都是随喜功德,都有的,都有功德在里边。
所以说这个千僧斋呀,就讲我供养,不知道哪个是宾头卢颇罗堕,但是这里边一定有一个是他。其实你知道了哪个是他不重要,你供养到他才重要。
师父:对,是那样,这就是讲的这个道理,是一样的。你把每个僧人都当宝贝、僧宝来供养,他是不是宝贝没关系,你供养的就是宝。
视师如佛也一样,你其实在这个社会,你这辈子遇的因缘,哪个人做你师父,不是偶然的。你所能碰到的师父也不多,你就把每个师父当宝贝来供,当佛来敬,那你就一定能得佛的受用。然后呢,所有的佛菩萨的加持力都是通过师父,都是通过师父啊,应该这样讲,通过师父这个桥梁来发挥作用。
你的法因师而得,如果你充满了恭敬心,充满了珍贵心,当珍重想,你就会有很大的受用。如果你不珍贵他,你不恭敬他,那你就会得而复失,那很吃亏的。另外一个就是说绝对不能成就,绝对不能成就。
换句话说,只有一种情况能成就,你真正能成就。就是你确实遇到了一个善知识,真的是跟佛一样的善知识。这个其实是其次,只有在你把你所遇到的善知识当佛一样,你只有把他真正当佛,你真正把他当佛,你才能受佛的用。那是佛给我的,当然就受佛的用。那是牛给我的,当牛用了,对不对?佛给的当佛用了。是吧?你只有有这种受用的心,才会有这种受用。你没有这种受用的心,就不能真的起这个佛用。你有这种受用的心,你只有这个心地才能真正感应到那个真正的大善知识到你身边来。你没有这个心地,你以为你是谁呀?善知识欠你的,佛欠你的?你只有这个心地去相应善知识,才能感应道交到大善知识来帮你的忙,你才有这个果报。你没有这个心地,想有这个果报(是)不可能的事,你就没有这个果报。就善知识留你,都留不住,留你都留不住。
所以你要首先有这个心。当然,你有这个心地、有这个心的时候,你就有这种果报的时候,感应道交到大善知识来,栽培你、成就你,这个时候是一合相。然后呢,只有你找到了自己依止的善知识的时候,你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挂碍、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。
因为什么呢?善知识真的是你的道具呀,这里有师父呢,你不去想了,师父叫我干啥,你就能落实到依教奉行。师父教你怎么办,你就怎么办。剩下只有一件事,就是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知道吧?否则的话,你就会想啊,疑惑心,一定会有疑惑心。这到底灵不灵?管事不管事?顶用不顶用?对还是不对?是还是非?对还是错?大还是小?强还是弱?你全来了。那个心就七上八下,不可能有定,不可能真的受用。所以这个是个修行的诀窍。这是讲的这个啊。
那么这个地方就讲什么呢?一样的道理啊,问题的重要在你往返四千里来听法,在于你来求法的一个心、听法的一个心、恭敬的一个心、渴求的一个心、要成就的一个心。
那不是过去还讲一个故事吗。次第请,你说次第请也是一样。那时候来请僧人了,最后所有的僧人都请完了,就剩一个小沙弥。结果一个大长者来请了,结果把沙弥请去了。请去以后,这个沙弥到那儿以后,人家问他这个那个,他啥也不敢讲,他啥也不懂不敢讲,(只是)“嗯、嗯”,人家说这是不言之教。他受用了,好,那个家伙一下证初果。让他上座,他又不坐,哎呀,这个人这么谦卑,都到了僧宝还这样谦卑等等,他又受用,人应该这样那样,他又证二果。然后呢,叫他最后讲话,讲开示吧,他不开示,他吓得,还开什么示啊?赶紧跑啊,就溜。呀!这人让我受这么大用,让我证二果了,人家还不开示,还这样谦虚,还当逃兵,还要逃跑,更得赶上去谢谢了,就追。这一追不要紧,他就得三果。追他,吓得满身冒汗,说话都说不出来了。这更不得了,这已经让我得三果了,他还这么谦卑,还冒汗,还这样扭扭捏捏,还这样干啥,最后他一下证四果。这完全是他自己心地的一种相应,知道吧?结果那个小沙弥被他追得也证了一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。这是与法相应,知道吧?
弟子:还有一个,在佛经里面就是,一个老比丘也是对法不太懂。也是去应供,人家居士说请师父开示,他也是无话可说,最后说苦啊苦啊。也是就因为这个苦,那个居士也都跟着证果。然后到后来他实在是如坐针毡,他也就是赶快跑回去了。居士就在后面追他,追回去。因为居士首先得道以后就跟他讲法,他也得道了。这个也是跟师父刚才讲的,也是视师如佛的一个例子。
师父:就说是你那个心求法,你只用这个心去和外边的相应,就无不是佛,就都成诸佛菩萨了,都会得佛的受用,那就都是佛的受用,所以这个是自己的心地的成就。你像视师如佛也一样,视师如佛是你视师如佛,当加大慈敬于师,常当敬重。是你这个心,圆满的心的一个成就。它是个修行。
不得自用,就不得自己启用。我以前开始的时候就讲这句话,还记得吧?
这个“随师教,常念师恩”,这都是修行的方法。师父教你什么,你就要随什么,叫随顺教化,依教奉行。这一念要特别确立出来。这一念要出来,就是平时假的你也要把这个东西弄出来,假的时间久了就变成真的了。
为什么般舟有风险呢?你们已经都体会到了想魔。般舟行啊,尤其是行七天七夜的时候,这个想魔、狂魔很厉害。如果你约束不住自己,就要出事。对不对?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说你能听师父的话,师父一语就让你过了关了,一句话就过了关了。因为你有一个依止,有一个你听话的地方,就是你等于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啊。
弟子演清:师父我分享一下。以前我跟皈依师去拜山,我心里也很恭敬老法师,也很相信他,心里也很感动的。朝山嘛,那个山二里半。路上老有一些念头,“你拜山有啥用啊?回家吧。”老是这样地干扰你。后来我拜到师父跟前的时候,师父在门口站着呢,站着迎我们嘛,当时有上百人。他们都往里拜宝塔,我往师父拜了一拜,师父骂了我一句:“拜我干嘛,拜塔去!”他说的这一句话,我心里那个声音没有了,“啪”就烟消云散了,然后我就开始拜塔。真把他当依止了嘛,其实每个师父都是这样。
师父:对,你这个就是受用。因为什么呢,你真正依止的心越强烈,渴求的心越强烈,师父的法水就越能起到妙用。而且呢,它起不起妙用,完全在于你的心。你的心地充满了渴望,那海绵要吸水呀,水一来,“哗”就吸进去了。而且它只吸水,不吸别的东西,除了水它不吸,它起这个作用。所以你真正有一个敬师如佛(的)恭敬心,那个时候,你对法那么恭敬,那么赞叹,那么不惜生命的时候,那这个法就显了。而且你就得妙用、得大用,而且不会做别的用。相反如果你不是这个心地,你是别的心地,那就完了。
弟子:说到这里,我也分享一下跟我师父(的事)。我有一次在那里跪着念佛,声音挺大的。然后我师父就跑过去,拿个棍站着,因为他一直站在我后面,他看我,我不知道,我就在那里闭着眼睛放着磁带,这样跟着念。他就屁股上就抽我两下,然后我很惊讶,一站起来,他就一把就抓住我这个领子,说:“你在干什么?”然后我说:“师父,我在念佛。”然后他就问我说:“佛在哪里?佛在哪里?佛在哪里?”就这样连问三声。我当时就傻了。
弟子:(我说)“佛在心里。”然后他说了一句话:“没有智慧。”扭头就走。然后弄得我三天,我就恍恍惚惚,天天在念佛,这佛到底在哪里?说佛在心里,师父又说不是。就这样三天以后,自己感觉好像找到这个答案了,然后念佛的时候就不一样了,就感觉挺受用挺受用的。因为他刚打完我以后,别的师父也好、师兄弟们也好,因为我一般比较听话嘛,说,明山终于今天被打了,你知道吧?还有的师兄就说,今天师父打了你,你恨不恨他,或者是你生不生气?我说我没有,我感觉到师父肯定有他的想法,要不然我念佛他怎么会打我呢?然后有一个师父他就说,你肯定会得到利益的。我的确是,经过打了以后,感觉到那三天以后特别不一样,从那以后就感觉到找到念佛的方法。
师父:所以这个就讲呢,我们般舟行法里边一个最基本的要求,就是要能随师教,要能依教奉行。这样的话师父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,保驾护航作用。否则的话,到时候你眼里没有师父,就麻烦了。
我们那儿有一个人,闭关闭了三十多天,闭得很好啊。后来境界相出来了,(看见)来了一个人,一坐坐在这里:我是八地菩萨,我跟你有多甚深渊源,你看你身上有什么毛病对吧?他说对呀,是有这毛病。他说我跟你有这么深渊源,所以我告诉你,你这师父不灵,别跟他学了,你跟我走。我帮你把病先治好,然后教你如何如何。他这几句话,他“喯儿”就跟他跑出去了,关就破了。从那儿以后就开始,好嘞,就找那个人了,就找那个声音去了,搞了一辈子,搞了几十年都没有用。那就是一个魔相,就是来破他禅定的,破他的关的,破他的闭关哪,破他的关口。
就说一般来讲,闭关第一次闭成了,就是要一鼓作气,一鼓作气不要搞来搞去,那就搞成夹生饭,所以不要轻易地那个啥。结果呢,他第一次闭了三十多天,到第二次又闭二十多天,第三次又闭十几天,再以后闭七八天,再以后不闭关了,闭不了关了。就是说要有随师父教诲的那个心,依教奉行的那个心非常重要。没有那个心到后来就是这样,就必入魔境,必入魔境啊。
弟子:魔境当中只能师父可以破魔的,关键时候可以破魔的。
弟子:师父讲的,大目犍连尊者当年用神通飞到哪个佛国去了,那地方的人特别大。迦叶尊者还是目犍连。
师父:说哪来一只虫子在我钵上爬来爬去,哪来一只大虫子在这儿爬来爬去。
弟子:后来他就想到了佛祖说的“当念师恩”,他就念佛陀的名字。马上变得高大起来,后来那边的众生对他就很恭敬。
师父:以后有机会给大家讲念力讨论,讨论念力这块儿,这念力讨论,讨论得好以后,能够让你的思想翻十八个个儿,你就反反复复能有十八层以上的长进。念力讨论,讨论一下子。
那么师父帮助你的力量,存在于哪里呀?师父帮助你的念,帮你是一念还是若干念,还是几千念,还是几万念,还是多少念呢?这个念力是师父想了才有,还是师父不想就没有了呢?是你想了就有,还是你不想就没有呢?师父的力量都存在哪里呀?存在师父的脑子里吗?师父要成就你的是多少念?是一念还是无数念哪?是一念也是无数念,无数念也是一念,因为无数念都是一个念。无数念都是一个念,要成就你。这一念存在于哪里呀?这无数念存在哪里呀?其实无处不在,尽虚空遍法界都在。
那么你感应得到吗?你感应得到吗,你能起用吗?就你常念师恩就起用了,你不念就不起用;大念就大用,小念就小用;你渴求了就起用了,你不渴求就没有用。是这个意思。而且呢,这一念,师父过去帮你的那一念,过去世帮你的那一念,现在帮你的那一念,未来帮你的一念,都是一念一念一念,各念是各念,各念也是一念,存在于尽虚空遍法界当中。它不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改变,也不因为空间的改变而改变,它是客观地存在着,永恒地相续着,问题就在于你得不到受用。
师父是这样,其实诸佛菩萨的念也是一样,阿弥陀佛帮你的念也是一样存在的,问题你得不到受用。为啥呢?因为你有著啊,因为你有染著,因为你被当下五欲六尘所迷惑,因为你被各种各样的法执,各种各样的我见所迷惑,因为你忙乎这个事,所以你就不能别的受用了。千江有水千江月,只要江里有水,只要水清澈,就一定能映得见天上的月亮。但是,如果这个水是混浊的、不清净的,那就映不着天上月亮。映不着天上月亮不等于月亮没有存在,月亮是客观存在的。诸佛菩萨帮你的那个心,帮你的那个念一直存在着,问题你映不着。为什么映不着啊?水净才能照人哪。
前边不是讲例子了吗,水安静了,就能照到人的影子,心静就可以鉴人。他心通是怎么回事?你心安静了,就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。你心不安静,你心的想法比人家还多,想自己的东西都想不过来,想别人的东西,想不到,感应不到。知道吧?感应不到。当你心静的时候,你会感应到有形有像、有声、有色,别人的心地、心思,你全能感应得到,感应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有棱、有角、有大、有小、有长、有短、有弱、有强,全部能够感应,能感知。可是你心要不静呢,当然就感受不到了。
诸佛菩萨的力量也一样,为什么呢?你太迷于五欲六尘了,所以你就感受不到微妙的那种力量。为什么你感应不到呢?因为你本来就是个五欲六尘的心。那个心和你这个感应是一合相,就说“闻之淫意即动”,所以你那么大劲,“系意勤求,无时暂废”。但是如果你闻到阿弥陀佛以后,你念佛的心即动,动了就止不住,“系意勤求,无时暂废”,自然而然你就成就了。
你比如说,演Q你是过来人,是大人了,我就问你,你以前念女人的心那个程度,和现在念佛的程度相比怎么样?有多少?有里边的多少,你客观跟我讲讲。
弟子:念佛的心,还是没有念五欲六尘的心显得要炽热。
师父:我跟你讲啊,你能达到三分之一、四分之一就不错了,你连三分之一、四分之一都达不到。
弟子:因为您在讲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的时候,我们就犯困,您在讲过去你赚钱的经历的时候,我们就一个个都倍儿精神。
师父:一说赚钱大家眼睛、脑袋都放光,都不困了,跟你心心相映了,是不是?它这个就是这样子,这个心性呢,你就和佛菩萨不相应。但是呢,你跟师父有特殊的因缘,就是师父通过这个桥梁作用,能够让你相应。能够让你相应啊,知道吧?所以这个时候就能受妙用啊,这个里面有无上的微妙法呀。
那么事师十岁,要“供养瞻视不得自用”,这个讲不能自用。常随师教,常念师恩。常念师恩。
师父:不得自用,不是自以为是。你可以理解成这样,不得自用,我就讲呢,你千万不要师父教你一点儿东西,你认为学到了,然后你就开始来劲儿了。像我以前的徒弟,我教他等字诀,好了,他拿个秒表来量我,师父念佛号,这个佛号念了几秒几秒,那个佛号念了几秒几秒,哪个地方不等,哪个地方不等,他来教导师父,你这里不对、那儿不对,他自己生很多烦恼。叫不得自用。你不要轻易地使用,不要以为什么,只有恭敬、只有赞叹、只有依教奉行、只有老实,把一样事情做到百分之一百,只管去做,只管傻念,只管去念,只管念念念念,只管傻傻做,别的不要管,叫不得自用。你不要还没学两下子,你就想广而告之,今天想度这个,明天想度那个,后天想叫这个听听,叫那个听听,一脑子的妄想,这个就不灵,就不行了。
承事十岁当中如何修行呢?讲承事中要做到供养,承事中要做到瞻视。瞻视啊,瞻仰的瞻。你看师父任何时候你都是瞻视的,都没有任何轻漠之心,都没有任何是非之心,都没有任何裁判之心,永远是把师父高高地顶在头上,瞻视。要做到不得自用,要做到当随师教,要做到常念师恩,要做到莫有懈倦,要做到守善师不离,要做到全面供养。不仅做到全面供养,没有供养的时候,哪怕乞讨粮食,也要去供养师父。甚至说到什么呢?甚至说,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里讲要“常当自割身肉”,自割自己身上的肉啊,去供养师父。承事做到什么呢?如奴事主、如臣事君等等等等,这后边讲得很细致的。这叫事师十岁。这也是修行,也是念佛。
自致作佛,就能够自致如是。我们先讲个大概啊。讲到这里以后,好,我们再来看至诚品第八。
【佛言。乃往昔有佛。名萨遮那摩等正觉无上士天人师佛世尊。时有比丘名和轮。其佛般涅槃后。是比丘持是三昧。我时作国王刹利种。于梦中闻是三昧。】
有个佛,那个佛的名字叫萨遮那摩。这个时候有个比丘,名叫和轮比丘,这个佛涅槃之后呢,这个和轮比丘,就是持是般舟三昧。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作国王刹利种,然后于梦中,就做梦的时候呢,闻到了这个般舟三昧。
觉,醒来以后呢,或者是觉悟到这个般舟三昧以后呢,便加实行。
那个国王就来求这个比丘,然后就出了家。这个时候,来闻这个般舟三昧。
多长时间呢?“三万六千岁。”就是“承事其师”,承事了多长时间?“三万六千岁”。
你看多艰难哪。种种魔事都起来了,他没有真正地闻到般舟三昧,没有得到般舟三昧的功德利益,没有得到般舟三昧的利益呀,“魔事数数起”呀。有的人,你看坐在这儿,坐在第一个位置,讲两个小时、三个小时他竟然一句话也听不进去。就“魔事数数起”呀,就是心里有魔,心里有魔呀。我在这儿讲的时候,我站着讲,他心里就起魔:“你站着讲就站着讲,为什么让大家都站着呢?”这就是起的魔,心魔啊。是不是?
弟子:我在来的路上也有魔,我买了票,上车的时候,他不给我上,然后我又买了一张。
师父:都不容易。这个魔事数数起,真的是这样子,这个很厉害的。我跟你讲啊,有一个大德,是一个般舟道场的负责人,跟我行了七天七夜,见到阿弥陀佛,十几年的老毛病,以前的病根全部除掉。这个故事很感人的,我不讲了。后来一直想来找我,然后呢,动念来我这儿,至少来了有七八次吧,哪次都不成行。最典型的有一次,本来说哪天哪天到这儿来。我就打电话,你什么时候来呀,来了没有啊?哎呀,师父我来不了。我说怎么来不了?他说我牙疼,我约好了去看牙,所以这两天不能约,再找因缘吧。我说你牙疼是业障现前,业障现前的时候你要老实接受,你管它那个牙疼不疼呢?就牙死了能怎么样?你要超拔冤亲债主,我给他讲这些道理。他说讲得好、讲得对,他说好,师父就到你那儿去,我把机票订上。机票订好,要过来了。等到那天来了,打个电话:“师父,对不起,我还是去不了。”咋回事啊?家里来人了。
他因为认识的人比较多,不知道认识的哪位师父又跑过来,到他家里来了。师父到家里来了,你说这不能把师父扔了,不要?就来不了,这不就完蛋了吗,就来不了。后来,我们不是这里搞九个般舟七吗?哎呀,师父太好了,我一定要来。我说好好好。师父我不仅要来,他说我说好了,这个日期定好了,我带两个比丘,几个比丘尼一起来。我说,好啊!他说基本上定了,原则上定了,当然最后还没跟他们说定,他们肯定会来的。两个比丘在他那闭关呢,在他家里闭关呢,还有几个比丘尼如何如何的。好了,说要过来。到最后又来不了,又没来成。那比丘一闭关一出了关以后,又跟他东三说西三说,最后他又变了,变了主意又不来了。
后来又跟我讲了,师父啊,我前一段出去进修了,很受用。我说怎么受用呢,我说你到哪去了?说我到了哪哪哪,咱不讲寺庙了啊,(到)哪哪哪个寺庙去了。我说去了怎么样呢?在那儿待了两三个月。两三个月怎么样呢?行法行了几天呢?行法行了二十来天吧。三个多月行了二十来天。我说那也不错啊,最长行多长时间?最长就一天一夜。我说那你咋行的呀?一天一夜行好了,我歇上两天,完了再歇上一天,我再行个一天一夜,行完以后感觉不错再行个一天一夜,行完之后又再行一天一夜,这样行了二十来天,感觉挺好的。我说这样的呀,他说这样的。
师父:他是挺精进的,不是不精进啊。后来让我劝得他准备出家了,都要剃头了。他最后就是“魔事数数起竟不得闻”哪,就是魔事数数起。
弟子:前边的经文讲过,就是说有些心不够的话,闻也会忘记的,是不是?
师父:他竟不得闻哪,所以最后就是来不了。最后他跟我说句什么呢?就是做朋友我将来也要去看看你,肯定要到这里来,要来。但是真的是很多障碍来不了。
他是怎么回事,我跟你讲。他以前恭敬一个比丘师父,他是跟那个师父学般舟的。结果他是看这个比丘师父到那儿去,碰到了我,我在行般舟三昧。他并不是找我帮忙,也不是依止我帮忙,稀里糊涂地跟我走了七天七夜,走下来以后受用很大,受用了,是这么的。知道吧?他本来就不是个至诚心,不是个渴求的心。
结果他没想到怎么回事呢?结果没想到他依止的那个比丘非常赞叹我,是这样一个人。但是这个人看相呢,因为当时我是个居士,那个是个比丘的,然后他心里就不平衡。那个是比丘,出家十几年了,还燃了好几个指头供过佛,结果没想到他那个比丘师父特别赞叹我。最后他是爱屋及乌,他及的是乌,他爱的不是这个乌。最后来讲就是这么个过程,所以“魔事数数起竟不得闻”哪,很遗憾的。
【佛告比丘比丘尼。优婆塞优婆夷。我故语汝等。疾取是三昧无得忘失。】
演薇呀,听到没有?要“疾取是三昧无得忘失”。有因缘的时候,要赶紧来行法,赶紧来行持,赶紧得法,不要错过。“疾取是三昧无得忘失”啊。
【善承事其师持是三昧。至一劫若百劫若百千劫。莫得有懈倦。】
你要好好地跟着师父来修行这个般舟三昧,要准备修一劫,要准备修百劫,甚至修百千劫。若一劫若百千劫,都不能有懈怠,有疲倦。
就是守着师父不要离开。永远不要有离开的想法,永远不要生出离开的念头。
【若饮食资用。衣被床卧珍宝以上勿有爱惜。设无者当行乞食给师。】
就是说,这个供养师父修的是你的心地,不是你供养什么东西,这个是供养的你的心,你的心地。勿有爱惜。如果“设无者”,如果你没有这些东西怎么办呢?“当行乞食给师。”你要讨饭要来供养师父。就是这个意思。
得是三昧不要有厌倦之心,不要有懈怠之心,不要有偷懒之心,不要有侥幸之心。
要把自己,这地方叫当奴,当奴隶、当奴才一样,来事大家,事自己的师父,这是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要求的,“承事善师当如奴事大家”。《大方等大集贤护经》里边讲,如奴事主,“如臣事君”,像大臣陪伴君王一样。“如臣事君”,如奴事主。
一定要常念师恩哪,常念师恩也是修行的方法。常念师恩会有什么好处呢?常念师恩,念一次就得到师父一次的加持;念一次就能把以前的东西复习一遍、巩固一遍;念一次就让自己的心清净一次、净化一次、沐浴一次。你就不会生懈怠心,不会生歪心,不会生一丝一毫的不恭敬心,然后你就能保持处于健康的,能够得到佛用的受用的这种状态。所以常念师恩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。
演定(音)那时候为什么天天给师父磕头?本来开始的时候,哎呀咱是老乡,她这家伙还是有一部分神通的,看到过去世如何如何如何,她说我们关系那么好,还要天天拜你,多不好意思。我从来不拜人的,还得天天给师父磕头,多累得慌。到后来,拜出甜头来了,每天拜师父,拜师父还不说,磕大头,磕大头还不说,一定要跑到师父跟前磕几个头才过瘾。她得到甜头了,得到利益了。
我跟你讲,你每磕一次头,你每恭敬一次,师父就欠你一次债,你就有一笔存款哪,还利滚利,很厉害我告诉你。真的利滚利,很厉害的。师徒相应嘛,师徒相应啊。你看你是在磕头,其实你是在讨加持、在讨功力、在讨功德、在存款,在要师父的心啊,在揪师父的心。所以常念师恩,这是修行的方法。
你看她到后来就是这样,她到后来尝到甜头,感受到了。善离,你不是看到她每天扛个香板,在师父面前跑来跑去的?现在你看多老实我跟你讲,师父让她不讲话,保证一句话不讲的,止语是修行啊。你看现在变得多文静了,以前哪有这德性。我们那个李大菩萨见了以后都说,哎呀这个人好啊,叫这个人过来看门多好。他这样想,李大菩萨对她很认可,她这个人修行好,又会说、又会讲,但是她现在就能不讲。而且人家真的是这样子呀,真的是这样。
到后来这个心地很宽广的。我不是讲过咱们这儿有位菩萨,给人家儿子打电话,说人家有事没事老往师父房间跑,瞎说八道的,最后导致人家家里人就不让她来学,担心她跟师父有什么事似的。那跟师父能有什么事啊?然后就搞成这样。最后她讲了,这都是我的业,我不怪她。你想想那多恶毒呢,这个事情,是不是?跟人家家里说这个话,本身就没有这个事,还要讲这些话。最后她就生这个心,她说我体谅师父,我理解师父,师父不让我去哪我就不去哪,师父不让我说什么我就不说什么,最后变成这个样子,变化很大的。
所以说常念师恩哪,就是修行的方法。然后你每拜一次就是念一次。这个都是自己的修行,都是你自个儿的事,不是说别人的什么事。
【是三昧难得值。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千劫。但欲得闻其名不可得。何况学而不精进。得是三昧精进学转教人者。】
是三昧难值难遇难求啊。你看释迦牟尼佛讲,说他当时当国王的时候,遇到这个三昧以后,“承事其师三万六千岁。魔事数数起”,都不能听闻这个般舟三昧。求了百劫千劫,欲得其名都不可得。像你们现在是多大的福报啊,听到这么详细的般舟三昧里边的解释,这么细致的、周密的、微细的安排。
我再讲一句话,比如突破昏沉这件事。当时我们这里有菩萨就问我们国内很有名的一位善师,就问他怎么破昏沉。那善师就说了一句话,就说了一句话啊,就讲破昏沉就讲一句话。我开始不知道这句话,我自己因为有经验、有体会嘛,就写了《如何破昏沉》,《再论破昏沉》,我写了两篇文章。然后我就把这个文章放到网上去了。网上一放,他们弟子就马上把我的文章,放到他们那个置顶上去,置到那个顶上去。后来我就不敢写文章了。那时我是居士啊。你看居士一篇文章放到人家置顶的位置去。
人家师父讲一句话,我是讲了那么多句话,当然人家一句话比我多少句话都管用。但就说我讲得细致、具体、受用嘛。种种情况,昏沉的状态,昏沉的起因,如何破昏沉,破昏沉有哪些方便,哪些是究竟的方法,哪是第一义谛,讲了一大通。你看我们讲得就这么具体、这么细致。
为什么呢?你看现在,我算了一下子,我们现在已经有上千人实践过我所说的这些法则,是上千人来实践的经验总结。多少人次呢?我没数,估计可能几千人次,弄不好上万人次都有了,讲次数、人次。比如像演同,你就是多少次了?一天一夜就算一次嘛,那你几十次都有了。你说几十人那有多少次呢?就是我们是多少次的实践经验,接近可能上万次的实践经验,总结下来一套东西,它还不是一个小小的一个东西,它很详实、很具体、很周详。所以你们闻到这个东西以后,当精进;当生稀有想;当生难得值遇想;当生勇猛精进,誓死不退想;当生速得三昧想。这样才能不负你的福报,才能抓住你的时机。
“是三昧难得值。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千劫。但欲得闻其名不可得。何况学而不精进。”
说你得了这个三昧以后你精进学,你学得很到位,你很精进,很勇猛,很不退转,你又转教给别人。
【正使如恒河沙佛刹满中珍宝。用布施甚多。不如学是三昧者。】
就是说恒河沙数的佛刹全部装满了七宝,你用来去布施供养佛,功德虽然大,“不如学是三昧者”,不如学这个三昧的功德更大。
只要有人愿意学这个东西,你就要随喜功德,就要帮助人家成就,就要去鼓励人家,就要赞叹人家,千万不要劝人家不要学。
持佛威神,般舟三昧的功德力、诸佛菩萨的威神力都在这里边,都能有无上的加持力,使学。威神,是诸佛威神的一个成就,不是你自个儿学的成就。
你们现在不是喜欢抄经吗?要抄在最好的那个“素”,那个上边来写上。
【所谓不当行无所贪无所求无所想。无所著无所愿。无所向生。无所取无所顾。无所住无所碍。无所结无所有。尽于欲。无所生无所灭。无所坏无所败。道要道本是印。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。何况愚痴者。是印是为佛印佛言。】
你呀,这每一句话你都可以走一天一夜,都可以体会一天一夜,都会得到深深的妙味呀。
我记得当时呢,我就讲了一句话,说昏沉。我有一位徒弟,昏沉比你还厉害,开始的时候昏沉得不得了。他行了十天、二十天、三十天以后,他还是昏昏脑脑的。他就想师父啊,我怎么这么愚昧、这么愚痴,整天昏昏沉沉?其实我告诉你,他为什么昏沉,知道吧?他跟我刚开始学般舟三昧的时候,开始养的昏。养的什么昏,知道吧?他每天给我师父做饭,但是他又想行般舟。他怎么办呢?每次行到一点以后,他就去睡觉。他行完他要睡睡觉,要不白天怎么办呢?他不倒单是跟我学的,后来学出不倒单了。那个人呢,文化程度真的不高,初中生不知道高中生,特别能讲,性格特别外向,特别会做饭,就给我师父做饭。后来看到我这修行以后他就特别赞叹,他就跟着行般舟三昧。行般舟三昧开始的时候,每行了一段时间困得不行了,他就去睡觉。结果把这个昏沉养出来了,知道吧?养出来了。像薇薇现在就是这样,薇薇现在为什么那么喜欢睡觉呢?那么要睡觉呢?就是后来,你们老闹的跪一跪,就是这样养出来的心,培养的心地。
为什么说般舟不能休息?我们这儿的规则和别的任何地方不一样。我们这儿的规则就是这样,般舟绝对不能让你休息。四点钟绕、五点钟绕,绕到晚上九点钟、十点钟,你给我就绕。中间除了吃饭之外,原则上就不能休息。不能休息对你是最大的保护,你这样长此以往,就培养你一个不休息的心,想休息的念头就度掉了。我们现在慧至师(音)就很好,我不知道你咋想的,每次(吃饭)我看你都不坐凳子,站着吃。
师父:你看这就实践般舟三昧准则,好。就不想休息,没有休息的念头产生。没有休息的念头产生这是最好的,那你就不会累,你就不会有懈怠心生出来。懈怠心一生出来,你要把这懈怠心度掉是很难的。(懈怠心)不生,最好,不生最好。
这就讲,他是这样养出来的。养出来以后,后来他就一直破不了昏沉。整天行法的时候昏昏沉沉,脑袋木得不得了。特别愤恨,特别气愤。问我,我就说了一句话,我说:“昏沉处,清凉地。”昏沉处,清凉地。我说昏沉处清凉地,这一句话,他说对呀。我说啥叫清凉啊?你一昏沉,脑子就昏了。你那个清凉不能战胜昏沉,不能受昏沉的考验,那是真清凉吗?不清凉的。只有在昏沉处找到清凉,昏沉处那个清凉才是真的清凉。昏沉处念佛,才是真的念佛。你昏沉处就不能念,那念佛是假的,因为你念佛有前提的,是不是?你要不管昏沉只管念佛。对不对?昏沉能念,那一念才是真的一念。我跟你们讲昏沉有功德嘛。是不是讲啊?
他讲对呀,昏沉处清凉地。他就找了一个晚上清凉地,他不找昏沉了,他找清凉地了,清凉地到底在哪儿呢?昏沉来了,清凉地在哪?昏沉一来他就开始找清凉了,“清凉地,清凉地在哪儿?清凉地。”找了一晚上都不昏沉,高兴得不得了:“师父,我破昏沉了!哎呀,怎么就没有昏沉了。”挺好。到第二个晚上,他又来了:“师父,我怎么又昏沉了?”他找第一天感觉,找不见第一天的感觉了,变累了,找累了,变得昏沉了。昏沉处清凉地,就这一句话,他行了一个晚上。演空师也一样,演空师得到很大利益。演空师对师父的恭敬程度你知道吧?就是这样。我经常给她讲一句话,她就行法行一个晚上,她受用一个晚上。
在这个地方,“不当行无所贪无所求无所想”,这几个地方写得太好了。“无所著无所愿。”这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啊,很多例子,很多很多例子。我那时候,我就体会这里边每一句,我看到这几句话以后啊,太妙了。
这几个里边讲得太概括,我将来给你们讲啊,我说好了啊。咱们这个班结束以后,咱们搞一个专修班。专修班的意义是在哪儿呢?这个意义是这样子的,就是专门、专业地修持,专修。咱们再搞十三个七。从二月六号开始,一直到四月十五。我数了一下,正好十三个七,不多不少,正好十三个七。
专修就是什么呢?我想就这样子,我看了你们哪些人具足条件了以后,就像类似给你们搞闭关一样的。这次三天三夜就看看,给你们搞闭关一样的。来新人咱不管,新人按新事办。你们也给我点儿时间,不要二十四小时让我耗着。专修就专门成就你们,重点成就你们几个人,把他成就出来。其他的都是属于来随喜功德的。计划就一天一天这样带你们。
带你们首先做到,三天三夜如弹指顷,三天三夜过去,先做到这个;然后再做到五天五夜如弹指顷;再做到七天七夜如弹指顷。然后你们做到,我想这里边能挑出几个出来,肯定就可以了。第一,这里边挑出几个人出来,有一批人跟着我们行下边的一百二十天,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,四个月,结夏期间嘛,四个月。这四个月那就是玩命了,死不退转,从头到尾豁出去了,准备死掉拉倒。朱玲(音)准备好了是不是?那是说真的干,那不是说说的啊。就豁出去了,就在这儿。这是这个一百二十天。
那这一百二十天,其中就要有几位大德去应付外边的事情。因为这一百二十天很热闹的,来行法的人不知道有多少。因为咱们修法不是为自个儿修的,来求法的人咱们要照顾他们,知道吧?那就要有人去教导他们,给他们讲我们的般舟的心法,给他们讲般舟的步法,给他们搞般舟消业的法会。消他们的业障,来带他们发愿,带他们忏悔。带他们行一天一夜,带他们行三天三夜,带他们行五天五夜,带他们行七天七夜。就一帮人就是做这个事情。就真的是弘法利生,帮助大家、成就大家。有一批人成就大家,那么我们这里边的人就可以很安心地行这一百二十天。所以就是大家要发大心,要成大器,起大用。
咱们这次得了个大概念,因为有概念,有轮廓了,下个九十天我们就讲《大方等大集贤护经》。这个《大方等大集贤护经》讲起来呢,那得每天讲,每天讲讲,咱们基本上来讲每周讲个三四次,然后行法。看你们进步如何,你们如果真进步好了,咱们就三天三夜干到五天五夜。五天五夜行一阵子,然后再搞七天七夜。
这个里面呢,就是“佛印”啊,我们到时候找机会慢慢解释。今天就笼统地解释一下子。这个“佛印”太好了。我就总结:难行能行。一碰到难题我就去行。行了就去观照自己,我今天为什么难了,难在哪里?觉照一下自己:哦,原来是这念心没度掉,原来有所著,原来有所愿,原来有所求,原来有所想,原来有所向生,原来有所取,原来有所顾,原来有所住,原来有所碍,原来有所结,原来有所有。你去对照这个东西去找,就按这个“佛印”去找去,哦,你就豁然开朗。然后你把那个心一度掉,你把那个事一度掉,哎哟,天地广阔,自在无碍啊。真是这样子。
【我今说是三昧时。千八百亿诸天阿须轮鬼神龙人民。得须陀洹道。】
这就你看到原文出处了。“千八百亿诸天阿须轮鬼神龙人民。得须陀洹道。”
得的是什么果位呢?无从生法就是无生法忍另外一种翻法,得无生法忍。
你看,这个就是讲这个经的功德利益,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功德利益。第一,就讲“千八百亿诸天阿须轮鬼神龙人民。得须陀洹道。”所以诸天阿须轮鬼神龙人民全部奉持这个经典,都是解脱之道,而且解脱的果位是须陀洹,这个非常的高。解脱的规模是一千八百亿,不是一百亿、两百亿,是一千八百亿。所以说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能够消业,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能够超拔冤亲债主,般舟三昧能够超拔冤亲债主,般舟三昧能够消你无尽的业障,般舟三昧能够让你障消愿满,出处都在哪里?都在这里。这是内在的根据。
你们看到我们现在超拔的实践有这么多,这么多的案例,这么殊异的效果,根源在哪儿?根就在这里。这个经的社会意义也在这里,能够把冤亲债主的冤仇债恨心消掉,超度掉。从此,凡是被我们超拔的冤亲债主,都没有冤仇债恨之心,永远摆脱冤仇债恨的纠缠,那这个世界就少了很多的纠缠,就会和谐,就会安宁,这是真正的大道。
“八百比丘得阿罗汉。五百比丘尼得阿罗汉。”佛在世的时候,常随众有多少?千二百五十人俱。那佛在世的时候成就的是,就说大众啊,常行众千二百五十人,这一次呢一千三百人得大阿罗汉哪,一场法会一千三百人得大阿罗汉,阿罗汉的果位。有一千八百亿得了须陀洹,证果了。有一千三百个大成就者,得了阿罗汉了;有一万个菩萨证得了般舟三昧,得了无生法忍;有一万二千菩萨进入不退转地,所以这功德利益非常巨大,不是一般的大,非常的巨大。
【佛告舍利弗目揵连比丘颰陀和等。我从无数劫求道。今已得作佛。持是经嘱累汝等。】
“若有欲学者”,如果有人学这个,你一定要好好地“具足安谛”,安,安定之义,谛是真谛,要让他真正地安下心来,安定下来,当下安住。安住在这个法,般舟三昧是三昧之王嘛。
要给他全面地说到,全面地讲到,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【佛说经竟。颰陀和菩萨等舍利弗目连比丘阿难及诸天阿须轮龙鬼神人民。皆大欢喜。为佛作礼而去。】
都很欢喜,都心开意解,都得大利益,作礼而去。这个经基本上就讲完了。
大概我们先说这么多。下边我们再展开讨论,然后呢,我们再开始讲解那个啥吧。这是大概讲一讲,接下来几天我们再专题讲,再讨论专题,般舟三昧的专题。
往期精彩:
20120102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问事品第一
20120102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行品第二1
20120109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行品第二2
20120109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行品第二3
20120113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四事品第三譬喻品第四
20120115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学讲记6(合集)
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学讲记7 四辈品第五(合集)
20120116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学讲记8 四辈品第五(合集)
20120103《佛说般舟三昧经》学讲记9 拥护品第六(合集)
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