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随所闻。”是指随纵自己的那个闻性,闻性,如是我闻,闻是用心闻,听是用耳朵。那么,用闻性看根本,随所闻。随所闻也是一个修行的方法,你就念随所闻好了,念一个晚上也能得法。那说你闻到的般舟一法的根本是什么?修行的要诀是什么?你能如是我闻吗?你能如说修行吗?你能依法行之吗?随所闻,你把你的所闻的能做到吗?能做透吗?能做细吗?能做全吗?能做深吗?能做圆吗?随所闻,把自己闻到的东西好好地检讨一下、好好地实践一下,那你再把你随所闻,你这闻的东西做到了没有?怎样做得更深更透?怎样积累更大的功德?怎样圆满功德?随所闻也是修行。
那么你在碰到烦恼的时候,你就问自己随所闻了没有?你是随所受,还是随所闻呢?随所受,烦恼不断,当你妄想纷飞的时候,你问自己随所闻了没有?你是随所妄、随所思、随所想、随所躁,烦躁、不安,你就不是随所闻。
“念其方。”念阿弥陀佛,念西方极乐世界,这也是修行。念其方,那你问问自己到底念的是哪一个“方”?哪一个“其”呀?离阿弥陀佛有多远?离极乐世界有多远?随所闻,念其方。
“宜一念。断诸想。”你看这一点,点着核心了。所以修行就是说宜一念,断诸想。立阿弥陀佛一念,断一切是非之想、断一切分别之想、断一切知见之想、断一切妄想、断一切想。只有把这一念立起来,只有用这一念,才能断除一切的妄想。如果这一念立不起来,你就会妄想纷飞。
妄想为什么纷飞?是你因为没有立起来一念,没有确立一念,没有坚固一念,还有种种的想法,还有种种的疑惑,还有种种的欲求,所以你断不掉。那么以想止想无有益处,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。
怎样断诸想?只有一个方法,你能把阿弥陀佛的一念,能给它立起来。那么在行法的时候,怎么样断除一切的知见之想?只有确立傻人傻念的一念,最简单的一念才能断除诸想。如果你确立的不是这个傻人傻念的一念,你就一定是找感觉的一念,找感觉的一念最害修行人。那有感觉的人,修行是最大的障碍,他永远超越不了自己的感觉。所以只有立傻人傻念,这佛号无非就是念佛嘛,无非念佛而已,那么你就念佛,傻人傻念,断诸想。这立一念,断诸想。
所以,这个地方首先一条,要把这一念立起来,所有的想才能断掉。那这一念怎样立起来呢?要在断所有的想的过程当中,来立当前这一念。立一念。断诸想。这一句话你就可以行般舟。出现任何妄想,出现任何插曲,没有别的选择,“叭哧”断掉,在断的过程当中,用阿弥陀佛的一念来度它,不找感觉,死念活念,就是一个念。立一念。断诸想。
“立定信。”那为什么这一念立不起来呢?其实是因为你的心不具足。何种不具足呢?要定信。你问自己确定信般舟三昧了吗?确定要到极乐世界去吗?去,你如果(要)去了、你如果定了就没有烦恼了。
如果你还有烦恼,那你就不是定信。只有在烦恼当中能够确立你的定信,立定信。这个信要经得住考验,要经得住任何的考验,在任何考验现前的时候,你都有定信。立定信。
你行般舟遇到困难的时候,你就背这三个字,困难来的时候你就念:立-定-信-哦、立-定-信-哦、立-定-信-哦、立-定-信-哦、立-定-信。你慢慢心就定下来了。立定信。你念立定信也是念佛,把自己的信心固定,把自己的信心确定,把自己的信心坚定,把自己的信心不退。立定信。
所有般舟当中的问题都是你的心不定,“师父,你看我念念念佛这感觉来了。”凡是找感受的都是没定信。关心自己身体的感受,担心自己身体出问题,不定信。境界来了:哎呀,师父为什么有这儿境界?为什么那么境界?立定信,不要被境界所转,不要染著于境界,不要追随境界,随境界跑。立定信,是这样。
“勿狐疑。”定信和狐疑是一体两面。勿狐疑,疑惑心。我告诉大家,你们行法的人业障的来源,来自于你的疑惑心,来自于你信心不定。你信心确定了,就没有事,就没有事啊。勿狐疑,可是你一有疑惑心,你就没有定信,没有定信就没有功德力。所以这个不疑惑非常非常重要。
“精进行。勿懈怠。”所以定信、狐疑这是一体两面,讲的是信根,那信根体现在哪呢?行根,就是行持的行,要体现在精进行上。那么“精进行”,你这三字就可以念般舟,精进行、精进行,勿懈怠。
今天中午给大家讲,不要轻视这个小的地方。见小知大、见微知著。那么精进行,勿懈怠,说白了,修行的主线,真正的主线就是落实精进行的过程,克服懈怠的过程,克服所有的懈怠,克服所有的习气。然后,增加自己的精进行,让自己的行持真正有根、真正成长、真正壮大。
所以一切的行行,般舟的行就是一个精进行持的过程,就是一个克服任何懈怠懒惰、杜绝任何习气,毫不含糊、毫不侥幸、毫不造作,克服这样一个懒惰习气的过程,来完成自己的精进行。所以修行就是给自己找难题,就是让自己处于为难的状态,在为难的状态过程当中,实现精其意、精其行、精进行的这样一个过程。所以立定信、勿狐疑、精进行、勿懈怠。
我们专门讲过怎样克服懈怠。疑惑、懈怠它也是孪生子,也是不同的表达方式。这个般舟要对治懈怠才能形成金刚力。而所有的修行,对对治懈怠几乎都是不彻底的、不究竟的、不圆满的、不全面的、不彻头彻尾的、有折有扣的、有丝有苟的,不是一丝不苟,是有丝有苟。
所以这个勿懈怠非常重要,精进行到没有任何懈怠的程度才是精进行。只有这样没有任何懈怠的精进行,只有精进到没有任何懈怠程度的精进行,这个才能圆满般舟三昧的功德,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,否则的话,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,都是糊弄的办法。
“勿起想。有与无。”底下勿念这个,勿念这个,勿念这个,勿念那个。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勿起想,有与无。就不要起想,想法不要起来,想远近、长短、善恶、是非、成败,都是想。
“勿起想。”想都不要起来,只要起想了,就有分别;只要有分别了就会有染著;只要有染著了就会有插曲,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,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情节,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弯子,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懈怠,各种各样的迟疑、懒惰、不精进的行为。一切的根源都起想。
那么,有没有必要起想呢?现在我教导你们的般舟行法,舍命忘我,傻人傻念,相续不断,需不需要起想?只要起想,“有想就愚痴,无想是涅槃。”
今天有位大德给我……很有感受的,他(说)师父,今天我突然想到,把我的一切舍给阿弥陀佛,等等等等,写完了,就是发了一个什么愿,我不知道,他反正天天有感觉,天天找感觉。发了愿以后他说我发现虚空生花了,虚空流泪了。你看,他的感受细不细呀?他感受到虚空生花了,虚空流泪了,他好感动。我说你这个家伙妄想成精。我说有想即愚痴,是不是。他能想到虚空,能想出虚空流泪,能想出虚空生花。
这就讲什么呢?勿起想,有与无。一切想法、一切问题的根源来自于起想。你只要起了想,就有连续剧不断地产生了。所以这勿起想是非常重要。你每天行完一次般舟,你就想今天晚上生了哪些想法?你反思,觉照自己,生了哪些想法?哪个想是对了?这个想法怎样演绎的?
比如说你生了喝水的想,完了,念着念着佛以后就待不住了,就想出去喝水;比如你生了想透风的想,你想到这太热了,你就会……都有故事,你找自己的想。你看看这个想所演绎出来的不断的故事。你说太无聊了,无聊这一想生出来,会怎样?
所以,勿起想是一个最核心的、最根本的。有想即愚痴,无想是涅槃。你去仔细体证这句话。勿起想。有与无。一旦有想了,会怎样,会怎样,会怎样,……。其实我就还是讲那句话,大家在一起多好,念佛啊。
我最近起了特别疯狂想念佛的想法,什么都不想干,也不想讲,就想从头到尾念,念。实在是没办法,有办法真的就是想扔下一切就大家念,死念活念。所以不起想,没有想法了,什么想法都没有了,只有念佛的一想。因为在这个世界我们只有一件事——念佛成佛。念佛供养众生、念佛成就众生、念佛成就自我、念佛成就法界,就是念佛,都在念佛里边。所以勿起想。有与无。
“勿念进。勿念退。”念进、念退。你想想看,这个进退之想,首先是念进、念退,进退之想。这个进了,那个退了,念进念退,都不是一个平和的心,都不是一个平衡的心,都会有插曲,所以勿念进、勿念退。念进的人现在挺高兴,一个高兴会换来很多不高兴。因为回头就会执著于进,执著于进啊。
真实的,我们有一位大德,过去念得很清净。但是,就一直过来以后,找以前念佛的感受。他说他特别喜欢念大悲咒,整天念大悲咒,念得很清净,念得人没有我,念得很自在。我说你知道吧,我说你现在有因缘来行般舟,末法是念佛成就,你就老实念佛。你为什么念大悲咒念得这么相应呢?是因为过去世修行的原因,过去世你成就了吗?没有成就。上辈子比这辈子好得不知道多少倍,你都没有成就,你再念大悲咒念得滚瓜烂熟也成就不了,你还是需要念佛来成就。
那么,你念大悲咒已经会念了,你就不要再去念了,不要再去找感受了。说了没有用,闭关闭30天也好,闭90天也好,一直在找感受,说一直找不到感受,就生了烦恼,生了烦恼走了,产生种种的妄想。找感受不行,念进,老念进,老念退,跟了一年,跟了两年,在念进念退,念自己进了没有,念自己退了没有,在找自己以前的感受,找不见。一定要把以前的感受丢掉,否则的话非常麻烦。
一定要把基本功训练好了,不训练好没有用。训练好了,闭关成为一种享受;训练不好,闭关是一种苦受。所以不念进,不念退。好,不念进,不念退,只念佛。(完)
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