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咱们研究一个专题叫“一念正”,或者说叫“端心正念”。昨天我们讲了一个主题叫“改变自己的知见”,就讲你心在哪里?心在我们的知见里,心就是我们的知见。心无形无相,但是我们的知见随处可见。你的心就藏在你的知见里,你要改变自己的心,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自己的知见。我们这是讲了这样一个主题,一个方向,叫“降伏知见,改我们的心”,要在我们的知见里去见到我们的心,看透我们的心,转换我们的知见。那么这个最终的方向是什么呢?《楞严经》上有一句话叫“知见立,知则无明本。知见无,见斯即涅槃”,这是《楞严经》里边的,本来的断句是“知见立,知则无明本”,说你立了这个知见,你这个知见就是无明的根本。

比如我们讲的“勿念热”,说这个热,天气热,热得不行了,这就是个知见;痛得不行了,受不了了,都是一个知见。比如说昨天我们讲的这个“妄想念佛没有用,喊破喉咙亦枉然”,一边打妄想,一边念佛没有用,这都是知见。比如人必须睡觉,必须休息好,这也是知见。所以,“知见立”,这个知见立下来以后,“知则无明本”,你这个知见就是无明的根本。

所以知见立,我们的知见都是围着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,财色名食睡,色身香味触法,色受想行识,都是围绕这个东西建立的。“我感觉对这个人好,那个人怎么样,这个人怎么样,这个人不好,那个人好”,都是自己的知见。“这个是知己,那个是仇人”,都是自己的知见;“那个人不怎么地”,这都是知见。知见一立,“知则无明本”,你就开始围绕自己的知见,“这个人不好,我讨厌他,我要训他,我要怎么怎么他;那个人好,我要接近他,要怎么怎么地;环境怎么怎么样,这个人怎么怎么样”,都是围绕自己的知见。“我不能太亏待自己,我家里条件这么好,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一下?”这就是立了一个知见,那就在这待不住。

昨天我给圆H他们讲了,她就讲我在这干一段时间,我要出去到宾馆开个大床歇一下,我要放松一下自己,这也是知见立。“这个委屈我受不了”,这都是知见立,所以都是围绕自己的知见。“我不能这么辛苦”等等,这都是自己的知见。“我不能这么受委屈”,也是自己的知见,所以“知见立,知则无明本”。一天到晚我们所有打的妄想,它的妄想的根都在哪儿?都在我们的知见里。“这是绝对不行的,这是原则性的问题;这个我绝对不能让步的,这是原则性问题”,都是知见立。“知见立,知则无明本”。“知见无”,你有一天返观内照,你看透了,通过你的知见看透了你的心了,“哦,原来(是)我的心造作的,不对。这个知见是娑婆世界的知见,这个知见是五欲六尘的知见,是六道轮回的知见。”因为你的经验都是从这产生的嘛。

其实我们的知见就等于我们造了一个镜子,这个镜子是平面的,还是哈哈镜?其实我们造的是哈哈镜,不是一个平面的、正确的镜子,是一个哈哈镜。你们小的时候都玩过哈哈镜,你就看到了,本来一个高人可以看成是个矮人;本来是个矮人,可以照出和天一样高的高人。因为你的知见不准。谁敢说你的知见都是准的?比如说,女人长成这样好看,男人不是用好看不好看来衡量;女人用美不美来衡量,男人用帅不帅来衡量,这两个不一样的。这就是“知见立,知则无明本”。

我们就是要修自己的心,就是要修我们的知见。修到什么程度?修到“知见无,见斯即涅槃”。什么叫无生法忍?你什么知见都没有了,都度掉了,还有没有生了?到最后你就清楚了,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跟我最有关系,别的跟我真的没有关系。但是我们现在是被动地有关系,被它牵着有关系,还有跟这习气有关系。等你不被它牵了,不被习气所转了,你就跟它都没关系了。“知见无,见斯即涅槃”,就见到一真法界了。这就是讲,说白了我们一个核心任务就是“知见无,见斯即涅槃”。

那么,我们昨天讲了要通过知见来降伏我们的心,降伏我们的心就是要降伏我们的知见。降伏知见到什么程度?你知见立就有无明,把知见度掉了,你就“见斯即涅槃”,就达到寂静涅槃三昧,寂静涅槃的境界,一个高度,那就是把我们的知见度掉。度众生,我们的知见就是我们的众生。佛只产生一个知见,对所有人都一样。他就是平等、清净、正觉、慈悲,他就一个知见,他就是平等的,我们是不平等的。

所以实际上来讲,你要知道修行就是修这个心,修这个心在哪里?真正的这个心就在你全部的知见里。戒律有几百条,那是戒律的知见,那是释迦佛的知见。为什么以戒为师?那么戒律这样讲了,你就按照戒律的意见去办,用戒律的知见去转换自己的知见。以戒为师,戒有几百条,这几百条戒就能把你这个心完全调伏了。你就要以戒为准绳,以戒为师啊。但我们不是以戒为师,那戒符合我,我就唱高调;戒不符合我的,我就装没看见,我们搞开遮。是不是这样?

其实真正转换我们的工程,是一个细活,是一个全活,是一个深活,很深的一个活,很全面的一个活,很细致的一个活。这个细致、全面、深刻的活,怎么干?以戒为师。你把戒看成是佛的心,佛的心怎么体现?不是用几个字来体现,简单的体现我们讲什么正觉、慈悲、平等这些东西,简单的体现是这样。复杂的体现在哪里?就在戒里边,戒就是佛陀,这个老人对我们最慈悲的叮咛。他告诉你,孩子这个事应该这么干,不要讲道理啊,我是佛,我就这样干,你坚决信我的话,依教奉行,我这样干,你也这样干,干久了你就明白了。所以以戒为师,你按照戒律的要求来做,就从方方面面,几百方面去做,你很快就把你这个心地修圆满了,修细致了,“是心是佛,即心即佛”就完成了。

你比如说有两百条就是两百条,有三百五十条就是三百五十条,就是全部。也就是说,你的心跟佛的心是不是一致?不是说你感觉说的,也不是我凭空判断的。如果这三百五十条你跟佛想的一样,你就是佛,“是心是佛,即心即佛”,明白了没有?就像我们画这个人,你画工笔画,画得越细致、越认真,这个(画)越传神,如果你就这么勾两下,那只是形似。

所以开始正法的时代,人善根深厚,他对戒根本就没有怀疑,就能以戒为师,就能视戒如佛,戒就是佛。在这个细节上,这个戒就是佛,在那个细节上,那就是佛。就像你横看也是你这个人,侧看也是你这个人,上边看也是你这个人,左边看右边看、前边看后边看,俯着头看、仰着头看,戴着眼镜看、不戴眼镜看都是你这个人。这才能把这个人认识完整了。光说瞄一眼,你说不出啥样来,好像你全看到了,其实让你说出来,让你画出来,还是画不出,还是说不出。所以,这个戒是毫不含糊的、绝对的、百分之百的,所以正法的时候是持戒成就。

只要有充分善根的人,把戒当佛的人,以戒为师的人,他没有什么别的修行,他修行就是修戒。行住坐卧,碰到这个事,那按照这条戒律来办,按照这条戒律来修正自己,碰到那件事(就那样去办)。没有我,佛就是戒,戒就是佛,以戒为师就是以戒为佛,按照戒的要求(去做)。佛在哪儿?你看不见,摸不着,你想佛的光,想佛的像,想佛的神通都跟你没关系。但是戒跟你有关系,清楚吧?这件事就这么办,简单、明了、直接、肯定、没有疑惑。

所以正法的时候就是按照戒来修行,都是持戒成就,戒持好了,心跟佛一样。也就是说正法的时候人的善根太深厚了,他不像我们有疑惑心。“这个事是这样吗?这个对吗?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?这会不会错?错了怎么办?”他没有这些东西。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在绕弯、插曲,都是这些东西。所以我们讲是这样。

那么,我们讲正法的时候是持戒成就。持戒,他们修行的方法就是这样。那现在对比来讲,我只是方便讲,什么叫正知见呢?戒就是正知见。你如果今天听了这一堂课以后,你能找戒,比如菩萨戒,十重四十八轻,六重二十八轻,你能按照戒完全来做,这个是正修行、大修行。因为彻底地转换了我们的知见,彻底地完全转换了。比如说菩萨戒里讲不准看别人过错,不准说僧人过错,你做得到吗?做得到,你修行大不大?得的利益大不大?但实际上我们做不到。因为我们习性也好,是脾气也好,是真的看不惯也好,他就是会说。那个戒,你真正以戒为佛,以戒为师的时候,没有我。

我们都是把戒拿来为我所用,“哎呀,这个我得慢慢来”。昨天我们看到一位女众大德,她就说这辈子解脱我是没希望了,我只要积累点善根,不掉下去就可以了。都是知见问题。她为什么?她说,我懒,我就改不了我懒,就没打算改自己的懒。你看,她修行就不在道上,不想改懒,能修行吗?就不是正修行。

好,我们回到主题上来,知见立,知见无,实际上修的是个知见的问题,知见的问题体现了我们的心。

那么开始的时候,正法的时候是持戒成就,是因为人能够把所有的戒当成佛,所有的地方都没有我,所有的地方都按照戒的要求、佛的要求来做,无条件地来做。但是我们的“我”太多了,做不到。这是讲的持戒成就。

到后来持戒持不住了,人信根不够了。“这个有道理吗?这个对吗?这非得这样吗?这个做到了就能成佛吗?”他都怀疑。所以,到后来怎么办呢?佛就主张,那你这几百条做不到,那你就专注做一条,你就不要去管别的,就让你老老实实坐在这修禅定。坐禅,修禅定,通过禅定的力量来成就你。因为以前所有的戒我实现不了,但是这项禅定、这个专注我是可以做的。

我们那天见到一个人,这个人就可以坐到这,他没有任何的修行过,坐在这可以坐两天两夜,三天三夜,他就有这样的善根。我说你干啥?他(坐在那儿)就想我头发怎么长出来的?眉毛怎么回事?鼻子在哪?嘴巴怎么样?他坐在这儿打妄想。他想两天两夜,他是有这个善根,坐着坐着他能把灵魂出窍。他说我这个灵魂赶紧回来,回不来别附到猫身上去。他有这个善根。

后来到了末法的时候,禅也禅不了,定也定不了,专注力也没有,信根也没有,那只能让你糊里糊涂傻人傻念这句佛号,叫佛加持吧,就是请佛加持。因为实际上,其实他应该把(念)佛当做禅来修。念佛是无上微妙禅,无上甚深微妙禅。

你看我们这个“不管他只管念”,是不是禅?就跟禅定一样嘛。外边的一切影响不到你,环境影响不到你,别人影响不到你,舆论影响不到你,身体影响不到你,情绪影响不到你,业障影响不到你,什么东西(来)你都不受影响,最后锻炼出来是不是禅?而且他妙不妙?他一边走就把这些东西都……,而且他是把佛请来,念佛直接请佛力加持,用佛力来解决不管他的问题。请佛加持,不管他,念佛就找到了佛,所以它是无上甚深微妙禅。最后的结果就是外不染万缘,内一心不乱,是不是无上甚深微妙禅?你们一走,八个小时咋过的?不知道,刹那间过去了,十八个小时刹那间过去了,几天几夜刹那间过去了,这不是禅定吗?最后念到只有一个佛号,张嘴也是佛号,闭嘴也是佛号,听的满世界都是佛号。有的人跑过来,他们念了三天四夜回家的时候,听的车上到处念佛号,他就找司机,你的念佛机装在哪了?咋这么新鲜?我们刚念完,你就装上念佛机了?有的回家以后,满房间里全是这个音声。这就是说不念而念,你这就是禅定了,是真正的禅定。你心里只有佛号没别的东西。

末法必须是念佛成就,我们回到主题上来。《楞严经》上“知见立,知则无明本;知见无,见斯即涅槃”,这是最有名的一句话。那这句话确实成就了不少大师,我们历史上还有一位大师,不是用这句话成就,他把标点符号变了一下,“知见立知,则无明本;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”。

“知见立知”就是说你有了知见,你就把这个知见很当回事,你认为它是真理,然后你按照这个真理去走,最后你就是无名的根本。“知见立知”就告诉你,你的知见是不可靠的,不能立知,你要返观内照,用觉照的力量看到你的知见是不可靠的。知见立知,则无名的根本;知见无见,你知道你这个知见无见,你返观内照,你发现知见无见,其实这个知见是不可靠的,这个知见是你轮回业的根本,妄想的根本,是你染著、执著、分别、妄想的根本。

为什么你有分别、妄想、执著?就是因为这个知见在。知见没了,你还有分别吗?没有了。还有妄想吗?还打妄想不打了?还有执著吗?没有了。所以,“知见无见”,修的就是把这个知见修没了,找到这个一真法界,把这个知见、这个妄想,所有的知见就代表所有的妄想,知见就能产生所有的妄想,妄想的根源就在你的知见上。所以,“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”。你就取得涅槃、寂静涅槃的真意了,就三摩地,就三昧的意思。

那么,我们再回到主题上来,我们归纳一下,修心就是修自己的知见。修自己的知见,知见立知和知见无见的问题。就说修行修这个心,你的心在你的知见里。因为我们有这么多的知见,我们的知见根深蒂固,认为天经地义,所以我们就接受不了佛的知见。因为佛的知见是在这个层面上得到的知见,我们的知见是在这个底下得到的这个知见。然后我们接受这个知见,这个知见实际上是接纳不了的。如果你不接受这个知见……你没有自己的知见,才能入佛知见,才能入进去,同佛知见,入佛知见,成佛知见,这才能够以佛的知见为我的知见。是这个意思。

好,我们这个方向明确了,那么现在接着讲一个核心的要点,叫“端心正念”。“立一念,断诸想”,或者我们叫“一念正”,修的就是这个一念正,修的就是端心正念,就是修的是个正知见。我们这个一念正,将来你们搞一个专题,“端心正念”做一个专题。因为修的就是这个心,转的就是这个知见嘛,那么我们就要系统地、全面地转换这个知见。

我跟我师父学《金刚经》,学完了以后我就从里面大概总结了八十八条不知道多少条,我就把我那里边转换知见的地方,给它归纳了多少多少条,是这样下来的。然后围绕这么多条,我就发愿,通过发愿的方式来改自己的知见,训练自己的知见,放下原来的五欲六尘的知见,入佛知见,是这样一个过程。这是最直截了当的。

我们在我们的修正过程当中,提供了非常鲜明的、生动的改变知见的种种案例。其实你们就组织专题,每过一个礼拜的时间就组织这个专题,“一念正,端心正念”专题讨论。

讨论的方式是什么?每个人上来讲,你这一个礼拜转了哪些知见?哪一念正了?哪一念有进步了?下个礼拜你准备再往哪方面去转?你是怎么转的?为什么要转?为什么别人转不了?演舍站起来。你看,比如说你知道自己通宵了,打瞌睡,有睡意是正常的,你就主动站起来。我老讲有的时候形式大于内容,你不要等到困了以后,你说我闭目养一下神,一养神就过去了。你知道通宵念佛的人要困起来是非常快的,前念还不困,后念马上就能困进去。我说形式大于事实,就是说你要重形式,你把形式抓住了,内容就能抓住;你要失去形式了,内容就没有了。

就像我跟你讲的,我们从这开车到普洱,然后我们从楚雄这儿,从这个中间道插过去,因为要赶过去谈事,所以我们就把佛号拼命念起来,喊喊喊,停都停不下来,到那都不累。回来的时候,没有时间感了,路也熟悉了,路也不赶了,一边走一边聊聊天,聊聊天怎么着?走的时候念得开心,回来的时候就不灵了。因为回来的时候专注的力量不够,集中精神的程度不够,形式上重视得不够,结果你想念也念不出来,念不动。

只有开始都重视形式,就像我们一样的,重视般舟的步法,重视般舟的音法,声音、呼吸法,你一丝不苟,你不折不扣,就是你做得过头了,有一点点过头,才能保证你昏沉来不了,一来就破掉,一来就破掉,就差这么一点点。就是说你所面对的困难,就是这么一丁点东西。

就好比像洪水决堤,大坝只要有蚂蚁洞,有一个蚂蚁洞,有一个小洞你就来堵上,总的难度就是一个堵蚂蚁洞的难度,但是你要用什么来补偿呢?见了洞就得堵,见了洞就得堵,不能停,见洞必堵,见洞必须及时补上,必须不折不扣,一丝不苟。你只要这个做得住,这个大堤就能守得住;你这个做不到,你面对的压力就不是这样了,蚂蚁洞就变成老虎洞,你就得抗洪救灾。

那天,我(听)说武汉湖里边的水满了,怎么办呢?说整了是一百个泵,多少个泵,都是这么大口径的泵往外抽水。你比如说堵蚂蚁洞,念佛号就跟堵蚂蚁洞是一样的,其实你只有及时、不折不扣,彻头彻尾去做,这个阻力是最小的,是最简单的。但是就是不能偷懒,不能有偷心,不能有懈怠,不能懒惰;只要你不偷心,不懈怠,不懒惰,这个佛号就绝对念成就了。

佛G,我们那天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,因为我们怕困、怕累,怕赶不到地方,所以起来,一上车就开始念,我俩就你念一句,我念一句,佛号越念越上瘾,停也停不下来,人家跟我们说话,我们都尽量不搭,搭呢,不行就说句话,(完了)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紧接着马上就回来,生怕佛号丢了,系心不乱。那就是系心不乱,系念不乱,就“系意勤求,无时暂废”,我们走的时候是做到了,回来的时候是一点都没做到。等到你困意来的时候,你再想提起来佛号,再想这样,这个难度已经增加十倍了。就像我跟你讲,你只要提起心来去做这件事,难度就会降低十倍;你要是不提起心来做这件事,难度就会增加十倍。好比上山,你提着心上山,绝对是最快的。

我就记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,我带着我姐夫,我姐夫直肠癌刚做完手术,当时按道理应该卧床的,我带着他去拜黛螺顶。因为他是个病人,我知道他不能走快,我就拉着他,我说你就跟我念阿弥陀佛,我们就慢慢走一步,“阿、弥、陀、佛,阿、弥、陀、佛”,我们走几步还再歇两声,在那站着,“阿、弥、陀、佛,阿、弥、陀、佛”,结果我们半个小时就走上黛螺顶了,我跟一个病人啊。结果我们那些好人走了多长时间?走了两个半小时。(我俩)就上去了。下山的时候,我跟他说,咱们慢慢下,我们就“阿、弥、陀、佛”,我们最多用二十分钟就从山顶上下来,下去以后在茶房等他们,最长的等了四个半小时,他们才下来。他们一边走一边玩儿嘛,你看看,这二十分钟和四个半小时,差别有多大?

我们都不经意当中,错误都是不经意犯下的,心态完全不对。修行修的是个心态问题。“我要做,我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完”这个心态,“我争取吧,我跟随吧,我试试吧,我只能做一个小时啊”,你看这(两个)心态差别大不大?心态就是你的心,就是你心的造作。你是什么心态,就造作什么样的果报是这个意思。所以我们讲,都是我们心的一个造作。

那么,我们就讲这一念要正,正在哪儿?这一念正,你们就讨论,这一念正正在哪儿?你哪儿不正了?你就老实交代,老实改。你要知道这里边,一切的文章,一切的信息都在这里边。你如果心调整了以后,那行法不在话下。就像那个林欣,现在不怕苦不怕痛了,越行越欢喜。他说,“痛是好事,赶紧来吧,来多点吧。”“咋怎么痛啊?左边刚痛完怎么右边又痛了?它啥时候是个头啊?”这念头就不正。念头一正,统统打掉。吃饭也一样,比如晚上不吃饭,你念头正了,就不会吃,或者有应酬需要,你吃那么一点点,你就不贪心。那都是一念正。

总体讲一个思路,你们每周自己要写总结,你哪儿正了,哪儿不正了?要知道我们是凡夫,凡在哪?凡在我们的知见是凡夫。佛和我们不一样在哪?知见不一样,佛的知见和我们的知见不一样。佛的知见成的是佛,凡夫的知见成就的是凡夫。“哎,不行的,我得睡觉,不睡咋行呢?”“哎哟,我不能太紧张,紧张哪行呢?”等等。你看我们邻居,至少是几个亿的身价,说每天我最少要睡够十个小时,说睡不够十个小时要老的,皮肤要老的。每天八点钟不到往床上一躺,睡不着也死在那躺着。说女人是什么?睡美人、睡美人,越睡越美,这是知见,你明白了没有。然后请我们吃饭,一吃饭必须点龙虾,她就喜欢吃龙虾。自己家吃饭的时候点最大个的龙虾,跟别人吃饭的时候是,看多少人,看哪个人,然后选一个。最后,实际上她的冤亲债主全是龙虾。

我们到一个普贤菩萨(道场)那里去,她自己先坐车上去了,最后让她头痛、头昏,待不住,把她赶下来。赶下来,那时候我就住在接引殿,晚上我就发愿,她有什么业障,她有什么毛病,你们来找我,我来代,让她能够好好去礼普贤菩萨,消除业障,给你们增加功德。那人“不管你的事,你是你,她是她,不要管闲事!”我就看到好多就像那怪物一样,在前面晃来晃去,挺吓人的。后来我一想这是什么怪物啊?哦,我一看跟龙虾头一样,龙虾。你想想,那么多东西在你跟前,瘆叨叨的。但是它头是龙虾头,身体可不是龙虾身啊。怪啊,也跟人一样是立的呀。但是那头晃来晃去是龙虾头的形状。它为什么当龙虾?当蝴蝶,女人太爱美,太喜欢花了,你们小心将来转成蝴蝶。那多漂亮啊,飞呀飞呀,都是自己的心念造的。因为它喜欢,喜欢那东西就跟那个走了,一样的道理。都是自己的心造的。所以我们就回到这个主题上来讲,那你就是一念正。太喜欢漂亮,就这样,太喜欢搞男女关系就转成畜生当鸳鸯,去当吧。还有当猪的,不讲这些东西了。

我们就是围绕这个一念正,来搞专题,这是中心。转换自己的知见。你不要想一下子全部转换,一条一条转。你要把目光看到所有的地方,最后你哪个也抓不住。你目光只抓一条,这一周,或者这一天只抓一条。

比如你觉得我的感恩心不够,今天我就感恩心念佛。你就念感恩,感恩山河大地,感恩草木丛林,感恩蓓蓓,感恩佛G,感恩圆海,感恩圆春,感恩演同,感恩演世,你挨着感恩,最后你能把感恩心真的修出来,彻底地转换自己。

你比如说你孝心不够,孝顺,你就念孝顺,也是可以的。孝顺孝顺,你想,禅宗念,念佛是谁?最后“叭”杯底脱落,就成就了,把所有问题都想明白了。(居士:慈悲不够呢?)慈悲不够念慈悲呀,就念慈悲,慈悲不够,念慈悲是可以的。你比如这个孝顺,你开始念的时候孝顺不够,你想回家,念着念着什么叫孝啊?什么叫大孝?什么叫至孝啊?什么叫极孝?我念佛是不是孝啊?释迦摩尼佛从家里跑出去,是不是孝啊?你围绕这个孝,最后你就想明白什么叫孝,什么叫至孝,什么叫大孝,什么叫极孝,你就提升了,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孝顺了。

慈悲也一样,你就念慈悲,你想想释迦佛是怎么慈悲的?你想你哪个地方不够慈悲?哪个地方能不能改慈悲一点?就深入。

你看三皈依讲,自皈依佛怎么样?当愿众生什么?体解,就是让你要修证,不是让你嘴巴说解大道,不是听闻大道,是体解大道。做到了才叫解,没做到不叫解。没做到的解都不是圆满的,不是究竟的,这就是告诉你深入的意思。

自皈依法当愿众生什么?深入(经藏),深入是指一门深入,不是指门门深入。一门深入,深入完了以后再渐进旁门,一门通,门门通,最后是要旁征博引,是一门深入之后旁征博引。你都没深入,你去旁吧,你去博吧,自己把自己搞乱了,什么也不是。

何为一门深入?深入经藏。何为一门深入?深入到什么程度?体解要深入,体解到究竟圆满的程度,体解到做到、做透,通透的程度,是这样。

以前,一个比丘出家了三十九年,是海灯法师的徒孙,两指禅那个,海灯法师的徒孙,他就坐禅坐了三十九年。“念佛是谁”那境界非常高的,就念佛。他碰到什么境界的时候,他就“念佛是谁?”这句话“嘣”就全部打掉了,境界就全部打掉了。后来跟咱们修行,修修修,他就出现极乐世界的景象,他说这又是境界!他不贪境界,“境界破掉!念佛是谁?”他的极乐世界还在。

其实你们在行般舟的时候,我们很多人的境界,其实是自己想出来的。我以前也有过体验,我以为见到观音菩萨了,有一次,观音菩萨见到了。我说观音菩萨咋这么熟悉呀?我一想,我好像见到是一个相片,是哪个相片?我一想,我以前在东林寺念佛,念二十四小时佛,东林寺的那张观音菩萨像很特别,给我印象非常深刻,最后我对那个相片产生欢喜心,就印在我的脑子里。其实下意识当中这张照片跳出来了,如此而已,不是见到观音菩萨了。但是,你以为见到观音菩萨了,你就受用,哎哟,观音菩萨来给我点拨了,来接我了。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情况。

我们很多啊,你像睡觉的时候,你睡到哪儿,那个图像就跟到哪儿;你上山了,山就在脚下;你跳水了,水就在跟前;你看到太阳,太阳就照在空中。它是三维立体的,不是我们在这讲的图像,太阳是俩字,说“太阳”,那就是太阳,它是一个立体的,是这个意思。

所以说我们就讲这个念,这个境界是这样子。我们讲一念正,就围绕这个专题来总结自己,反省自己,这是最快的、最根本的。

那么讲法是干什么?讲法就是转自己的知见。学法是什么?学法就是打通心脉。心脉是什么?心脉就是你的知见的脉,知见的脉络就是你的心脉。

我们的知见的脉络是什么?我们就讲,简单、直接、当下、安住、老实、相续、不断相续、自致。

你看,简单,首先一个至诚接受,这就是我们的知见。那你就问问自己够不够至诚接受?这一念正。然后留下遗憾你问问自己能不能留遗憾,计不计较?你要不留下遗憾,你就为了弥补遗憾,你就跟着遗憾跑了。弥补遗憾的结果是带来更多的遗憾是这样。

第二,留下遗憾,我们就要安住当下,那就当下能安住。安住当下干啥?安住当下就是不管别的,只管念佛,这就是安住的真实内涵。只管念、老实念、不断念、相续念、绵绵不绝、火候自到、自得心开、自致成佛。后边靠的是佛力的加持。我们做的事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,很直接的一件事,很当下的一件事,完全什么时候都可以做。简单念,直接念,当下念,老实念,不断念,相续念,六个,你说你有没有这个行为能力呀?有没有?你就是要把这个主题抓住,不抓别的。

但是我们都认为这个太简单了,太直接了,谁都会。谁都会不等于谁都能坚持,不等于谁都能做到,不等于谁都能做得透。明白了没有?最简单的一点,如果你每天不用多,锻炼半个小时,身体的状况会不会改进?这一生能不能减少三分之二的病?就每天半小时而已。那你做到了没有?世间人有几个人做得到的?三分之二人做不到。就是问题不在于简单,而在于你做,把这个简单的东西复杂做,最简单的东西按照最复杂的方式来做。

那天我和佛G我们开车,往飞来寺开,最简单就是一句佛号,我们就怕丢了它呀,我们就最认真、最紧张、最细致、最严格地去做,是不是最简单的东西最复杂地做?我做的是一个最简单的东西,其实我面对的是最简单的压力,我攻克的是一个最小的难度。但是我就不停地做,把它做深、做透,用最复杂地方式、最严格地要求做好。修行就解决这样一个问题。

那前边叫决定信心,我不需要别的东西,我只需要至诚接受,留下遗憾,至诚忏悔,安住当下,简单念,直接念,当下念,不断念,老实念,相续念。然后火候到了,我会自得心开。心开了,火候再进一步增加,我会自致成佛。那个怎么自得的,怎么自致的,都是佛帮忙的。我就需要把这个搞清楚就行了,别的我都不需要清楚,不需要计较,不需要恐惧,不需要牵挂,不需要欢喜,都不需要。我就讲是这个意思。

我们讲知见的问题,回到刚才的主题上。我们一念正,端心正念,围绕这个东西来展开,讨论的题目、讨论的方式都明白了,讨论的任务也明白了,然后总结的方式也明白了。

我们安住在这个简单的法则当中,那怎么叫安住?别的不管了,才叫安住。演同听清楚了没有?别的都管,就安住不了。得到了宝啊,你就把它当宝来用,当无上的摩尼宝珠来用,不要再找别的宝了。

什么叫无上?什么叫摩尼宝珠?你抓住了才叫无上摩尼宝珠。反正这个是我的了,不着急,再看看还有别的没有,再可以增长一点不?这就是贪心了。所以真正的宝是什么?把它做透,做到没有偷心,做到没有懈怠懒惰,做到极致、究竟、圆满、无漏。

我就讲简单的事情复杂做,真正成就的诀窍是简单的事情复杂做你发现了没有?王羲之简单,横竖撇捺折,人家成就了,最简单的事情最复杂来做。陈景润就搞一加一等于二,人家研究明白了,人家世界级的数学家。你说一加一等于二,当然一加一等于二,这有什么?

你看念佛也是最简单的事情,最复杂来做。简单的事情能做到最复杂、最圆满、最究竟,你最专业,你就绝对成就。并不是做一个复杂的、蹊跷的、别人都不知道的不是别人不知道,不是有绝招不是绝招,就是简单的招,你把简单的招做到极致。其实,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把它做到极致、究竟、圆满、无漏。

比如念佛,情绪不好,你念吧,“情绪不好还念?我都烦死了。”妄想打了,你给我念,“妄想打了,喊破喉咙亦枉然,念它有啥用?”又不念。脚痛,“这痛得不行,腰要断,腰要斩,腰斩之刑哦”“噢,这在地狱里走啊”,这又不能做了。“这不行,这是原则;这不行,那是原则;那不行,那是原则”,都是原则,都是自己的知见,都有前提,就是简单的东西,贯彻不透。你要对这个简单东西充满绝对的、唯一的信心,绝顶的信心。我这辈子就靠它解脱了,别的什么都不要,你给个花我也不要,给个天我也不要,你说给一个地方比极乐世界胜十倍、胜一万倍我都不去。

你现在明白了以后,明理其实难不难?不难。坚持这个理有点难。你只要管住自己,不要认为自己聪明,绕弯儿,想别的问题,要搞透别的东西。别的东西让别人去搞,三藏十二部,留给他人悟,你不要管。

还有别人你也不要管了,别的事你也不要管了。没让你去干,你不要去干;没让你管,你不要去管。管了、干了你自己生烦恼。正邪都不管,对错都不管,因为正邪、对错都是你的知见。所以,第一,你要知道人家没请你当裁判,第二,人家没请你当教练,第三,没请你当领导。所以你要知道给自己定位好,不是领导,不是教练,也不是裁判。

你这个定位好了以后,你需要对别人的就是充分的尊重和充分的赞叹。你不需要管他,你只是一个心态,你给他的力量就是尊重和赞叹的力量。你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尊重和赞叹的力量,你得到的就是所有的平等的尊重你和赞叹你的力量。

你的因就是你的果,这因和果是同时的。就像地藏菩萨发了个愿,愿和果也是同时的,和功德力是同时的。愿力发出来功德力就有了,就能把妈妈给超度了。从一个十三岁早死的一个可怜的命运,变成一个能活百岁,一生梵行,一生成就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修行人。他的愿力就这么大的功德力啊。这愿力给他妈妈是这么大的功德力,他愿力本身功德力有多大?所以大愿地藏王菩萨,明白了没有?

所以,当你不再为外边纠结,而且能够把外边的正能量全部调动进来。其实好简单,你只要充分地尊重人,只要充分地赞叹别人、肯定别人,简单不简单?不需要动脑筋,就是公事。你做得好,你搞得好,赞叹你,随喜你,至于你搞得咋好,我才不关心呢。我也不需要动脑筋,管他真好假好,我只认得好,别的都不认得,我都不去判断。因为我们真的没有权利说人家对和不对,没有权去说人家。因为有因果,这是第一个。

第一个我们只能看得透自己。说句老实话,我们只能看得透自己,看不透别人。真的看不透别人,只能看透自己。其实看透自己是最重要的,不看透别人、不去看别人同样是重要的,同样也是最重要的。你老要想看透别人,你这个心就是个妄心,而且就会产生很多妄事,没有必要,懂了吧。这是这个意思。

只要我看得透自己才最重要,把我自己做好、改好、做透,是不是这样?外边的人不管男的女的,好的坏的,亲人仇人一概对治,充分尊重、充分理解、充分包容,充分随喜赞叹,充分不动脑筋,充分不测度。你动了脑筋,你就想:“什么时候我找他谈一谈,我为他好,找他谈一谈,跟他沟通一下”。都是打妄想。弟子:受了委屈也不谈啊?那当然了,受了委屈就是最小的代价。(弟子:受了委屈还要忍下去)对呀,碰到仇人还要理解宽容明白这意思了没有?碰到仇人都要理解宽容。

所以你碰到这个恶缘的时候,就是最小的代价。你要安住,要能接受,受委屈就受委屈,受委屈有什么?你不受这个委屈就要受更大的委屈。

其实人家泼东西,脏不了你的身体,是你自己太在意了。就好像我跟你说的“清珠投于浊水,浊水不得不清”。这个浊水开始的时候是浊的,99.999%都是浊的,但是清珠只管清,不管浊。你要管浊,能把你淹死。因为人家都是浊,人家就跟这个世界是同步的,本来就五浊恶世。你不管它,你只管清,你就会逐渐最小的东西都会长到最大,最后浊水就不得不清。

那我再问你,清水的时间长,还是浊水的时间长?因为你只要变成清了以后,永远是清的。不要被暂时的黑暗所压倒,99.999%都是黑暗,都是浊,你能安住吗?安住,只要你安住,未来都是(清的)所以说要受委屈,没有受不了的。(居士:找亏吃)对,你要认为吃亏是享福,吃亏是最小的代价。他为什么(这样)对你?你一定要认识到这是缘分,要能接受。他对你不好,要能接受。

那么,就归纳一念正,下边你们就自己总结一下,我们这一段时间讲课,前一段时间讲课,其实都是围绕这一念正,端心正念,必须正,不能邪。

 

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