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士:第一个问题就是发心,不知道怎么衡量我们日常的发心和管闲事,表现和表达不知道怎么区分。好比我们上台分享的时候,里面可能都含着表达或者表现,但是我们怕别人说有得之心。

第二个问题就是,我们与众生的关系,与法界的关系,我们每个人的发心和力量对般舟僧团和法界有多大的影响?是不是他心即我心,我的念就是众生的念,众生的念就是我的念,我的念也就是法界的念。请师父给我们细细地解答一下。

还有一个问题就是,什么是无生法忍?指的是哪一些忍。突破的问题。就是包括我们听课的时候打坐,可能是打坐的痛的程度和我们行法的苦痛需要突破的是一样的,突破到什么程度才过关?这个和无生法忍有关系吗?

还有一个问题就是,调柔心性在细微处、行住坐卧当中用心用功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比如说叠被子或者是说拿放一些东西,拖鞋呀,叠衣服,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以观我们的内心的粗细,这个和念佛有多大的关系?和我们的修心和修行有多大的关系?阿弥陀佛。我的问题问完了,请师父开示。

师父:发心其实关键在我们的心。你比如说上台分享,如果你是一个老实心,不是一个张扬自己的心,人心贵在老实,贵在真诚、至诚,一个至诚的心、真诚的心大家都会感受得到。任何语言、任何行为都是你心地的一个真实的反应,所以关键是自己的心。如果你是真正为大众,大众都会感受得到。

发心,今天演Y(音)师分享的时候讲过,只要发了成就大众的心,立竿见影见到效果。还有啊,真正的发心是发心对自己严、对自己细、对自己狠,真正做得到那十个方面,这叫真正的发心。发心自己念好、踏好、通宵好,这是真正的发心。如果没有这个基础,别的都是辅助的。所谓“皮之不存毛将(焉附)”?你这根本不存在,别的都是枝节问题。

什么叫无生法忍?我以前讲过。我不赞成大家去抠很多概念,想很多问题。我也不赞成你们去看很多的书,读很多的经典,增长很多的知见,所以我讲法的时候从来都是大白话,大白话。有的居士,有的大德确实能听得懂,为师父叫冤。出去了一趟,听了很多课才知道,噢,师父这个法理早就讲了。

那么我叫你们直接受用,简单受用,当下受用,安住受用,相续受用,不断受用,持久受用,自得心开,自致成佛,我们讲的受用是这样。讲的心法简单、直接、当下、安住、不急不躁更加不缓。我又讲到有张有弛,一张一弛谓之道,我告诉大家有张有弛不对,有张有弛偏在“张”的这一方,张而不断,就像这个琴弦,琴弦哪,调这个琴弦,张而不断,偏在张这一方。不急不躁,更加不缓,急和缓不是在中间,让你偏在急的这一方,急而不躁。

那么修行过程当中绝对难以避免放逸、懈怠、懒惰、散乱的现象,所以我提出来告诉大家,微微放,就微小的微,不是一个微,是俩微,微微放。微微放而不逸,微微懈而不怠,微微懒而不惰,微微散而不乱。你们为什么会有放逸、懈怠、懒惰、散乱的毛病?是因为没有做到微微放。这一放就不可收拾,就逸了,这一懈就怠了,一懒就惰了,一散就乱了,因为你有贪心。

刚才讲日常生活的修行,比方说你把被子折整齐这是不是修行啊?是修行。比方说一起来第一件事情你把被子折整齐又是修行,比方说不吃零食甚大修行,比方说过午不食甚大修行,比方说日中一食甚大修行,比方说少欲知足甚大修行,比方说随喜功德那就是更大的修行,比方说不看是非,这些都是大修行,都是大功德,都有大作用,都是大解脱。一个人不看别人毛病,只看别人好处,是不是解脱呀?真的是解脱。一个人不是光把别人当好处看,把别人都当佛来看,只看别人的佛性,不看别人的习性,能够宽容别人任何东西,是不是大解脱呀?都是修行。那你为什么不修这么东西呢?这些东西都修好了,这叫外修,也是修你的心。就是因外界的缘起、因外界的境界、因外界的事端而修行的,我们叫外修。那么修你内心不偷心、不懒惰、不放逸、不懈怠、不散乱,这叫内修,这是面对自己,面对自己的修行。那么这个修行里边的微细的地方就是火候一定要掌握好。一张一弛谓之道,有张有弛这个琴弦才能不断,不会断掉,修行也一样, 不能扯断了。

为什么很多人在沼泽地里饱受折磨,是因为这个火候掌握不住。前边修行的时候偏紧,在沼泽地里又偏松。其实沼泽地里应该是更加的紧,更加的微微微放,微微微懈,微微微懒,微微微散,一丁点东西,你要赶紧回到精进的状态。这是这样一个情况。

所以日常生活当中培养你的心地非常的重要,日常修行才是真实的修行。如果你的精进,你的少欲知足,你的不放逸、不懈怠、不偷心、不懒惰,你的不看是非,你的随喜功德,你的视众生如佛,不能放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处,这个修行是真的假的?是不具足真实的。只有落实到日常里边的东西才是真的,落实不到日常里边的东西都只是暂时的,过眼烟云。

拿圆L(音)来讲,你以前那么精进,你没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。如果说你过去在观音寺抱着孩子精进是一百分的话,我告诉你,你现在的精进连十分都达不到,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修行也就是三五分的水平。不落实,不落实,明白了没有?

其实最大的功德来自于什么?日常生活当中的修行。你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做到少欲知足,功德大不大?才是真实的修行。因为日常生活的修行它虽然微弱微小,但是积小可以成大,见微可以知著。你每天都有,每时都有,大不大?太大了。你看我们这里的滇池,水多不多啊?挺多的。从哪流下来的?山上流下来的。都是一点一滴汇集起来的,积小成多。修行也一样,所以真正的修行确实是日常生活的修行,行住坐卧的修行,但是日常修行和勇猛精进修行两个是一不是二。勇猛精进决定你的高度,日常精进决定你的深度、决定你持久的程度,没有勇猛精进的闭关行为,通宵念佛等等精进的行为,你达不到高度,到不了火候;可是落实不到日常生活当中,你一曝十寒。这两个是相得益彰,是精进的不同的表现形式。精进要一贯精进才是真实的精进,是这样。

你们现在学法,缺乏一门深入,缺乏疯狂的劲头,缺乏钻研的精神,缺乏耐心,缺乏持久心。如果你有持久心、有耐心、有细心,然后一门深入学进去,真的,最主要你还有一个注意,要抄,要背,要忆想,要实践,要体证,要反复不断地体证,一定要依教奉行。

你对这个法认可到什么程度、相信到什么程度决定了你能做到什么程度。为什么般舟首先讲视师如佛?如果你不是视师如佛,你把这个东西当成个一般的东西,你就是……你的信任的程度,视师如佛这个视的程度,就决定了你行为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、程度。所以般舟特别强调视师如佛,依教奉行。没有做之前你是绝对不会明白,做过了才能明白。

你们的习性是什么?要明白了才肯做,不明白不肯做,这就是一个……只有视师如佛、依教奉行才能克服这个无以逾越的障碍。因为你觉得不明白,所以你做的劲头不会具足,不会持久。可是你不做真的难以明白。这个时候你对师父的信心越具足,依教奉行的信心越具足,要求越严格、越微细、越彻底、越实在、越真干,那么你实践的动力才越强,才能真正做到。做到了才能真正体证到,是做过了才知道,不是知道了再去做。所以为什么般舟特别强调视师如佛,依教奉行。

还有一个,一定要把“没有疑惑如毛发许”这个心修出来。这个心修不出来你的行持没有力量。这个心要修得出来,没有疑惑如毛发许。怎么修这个心呢?首先要懂得把疑惑放下来,把遗憾放下来,把不明白的放下来,把浊恶世界放下来,都没有关系,明白了没有?但是我们的天性都要去抓这些东西,抓疑惑的东西,抓不明白的东西,抓让我们遗憾的东西,都是要往边上跑。你不要跑,不要问,没有疑惑,紧紧抓住这个简单的、直接的、当下的、安住的,不要复杂化,不要间接化,不要搞很多前提条件,永远是一个安住当下的心。好不好?阿弥陀佛。

 

般舟三昧

难行能行 勇猛精进

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

 

 请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 可查看 整篇文章

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!

const ap0 = new APlayer({ element: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‘player0’), mini: false, autoplay: false, lrcType: false, mutex: true, preload: ‘metadata’, audio: [{ name: ‘%E6%97%A5%E5%B8%B8%E7%B2%BE%E8%BF%9B%E4%B8%8E%E5%8B%87%E7%8C%9B%E7%B2%BE%E8%BF%9B%E7%9B%B8%E7%BB%93%E5%90%88’, url: ‘http://res.wx.qq.com/voice/getvoice?mediaid=MzA4OTA5MDQxN18yNjUxODY5NDM5’, cover: ‘https://yuanchengfodao.com/wp-content/plugins/wxsync/libs/bofang.png’, theme: ‘#09bb07’ }]}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