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父:昨天晚上有位大德菩萨来找我,问我:“你这个般舟步法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佛经里没有讲啊?哪儿来的呢?”哎呀,然后又问了很多问题。我说,“你为什么不能做到不管它,只管受益;先管受益,再管其它的呢?”他说,“不是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吗?”我说,“你就整天受用于疑惑吧。你一想,只是想,没有是处。我们现在人一个通病,他老是在疑虑当中,‘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’,整天一门脑袋就是在琢磨疑惑了。我们的观点正好相反,我看人只看人的长处,不看短处;然后呢,我们修行只管受用,不管其它。”
昨天有位菩萨给我提问,说什么呢?说:“师父啊,看你念佛的时候经常闭着眼睛很陶醉的样子,是不是一个意识心?”说我是不是个意识心。我说,“首先你有一条错了,你不要去计量师父,不要去测度师父,(否则)你就会受损害。你只管在师父这里受用。你要计度——“计度”不是“嫉妒”啊,是计量的“计”,度温的“度”,计度——你去测度、测评、思惟师父,这个本身你就错了,因为你不得任何受用。就是说,如果你有这习性,有这种思惟习惯的话,最终受害的是自个儿,而且受大的害,(有)很大很大的害处。当然了,你说闭着眼睛念佛,也可能是意识心,也可能是真心;不能说闭着眼睛一定是意识心,也不能说闭着眼睛一定是真心。你不要被这个相,(被)表相所迷惑。这是一个啊。
所以,我就希望大家永远断除疑惑,放下疑惑,只管受用。我们人呢,经常被疑惑抓住,被缺点抓住,被缺陷抓住,总是追求完美,结果呢?忘记主题。女众的这个特点最明显。有的跟我学法学了很久,长进不大,为什么呢?她整天在细节上做文章,细节上用功夫,细节上无限地追求,最后忘记了主题。比方说吧,这个衣服缺了一个扣子,缺扣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。好了,她就为这扣子呢(琢磨):选一个什么样的扣子呢?这扣子要配上这衣服才对。这就跑到市场去逛,逛了两天、三天没找到合适的扣子。找到扣子以后又想:扣子要配线哪,配上明显的线哪。好,又找线……其实来讲的话,这个扣子只是一个陪衬而已,有因缘、有方便,就把它接上;没因缘、没方便,落了一个扣子也不要紧。你要把这个“扣子”放下来,你就能得主题,抓住主题,就能得到受用,这是一个思惟方式,是一个修行方式。要勇于放下一切,放弃一切,才能抓住主题。我们现在好多人都抓不住主题。主题是什么?是念佛,是般舟。那么,你扪心自问,问一下自己,到底抓住主题没有?你有多少时间在搞插曲,在绕弯子?
我们有一位出家人,修行时间不短,结果呢,老是学密法,老是找感觉。学密法、找感觉都是“有我”在修行,都是修的“有我”,结果呢,就不能成就。今天早上我发了一个短信,我这样讲:“心定,一切则定;心安,一切则安。心不定,一切不定;心不安,一切不安。”关键你得扪心自问:吾心有何不定?吾心有何不安呢?就你的心有什么不定的地方吗?你的心有什么不安的地方吗?真的让你不安吗?我们常常为这些插曲啊,为这些插曲导致很多问题。
我打个比方:本来他想去市场上买个扣子,结果呢,沿途看到珠宝店,就去买珠宝;买珠宝的时候呢,就跟营业员发生口角;发生口角之后呢,就非常上火;上火之后呢,就特别特别地来气,就开始投诉;投诉的时候,又受到伤害;受到伤害呢,更加地不平衡;更加地不平衡,然后就找报社的关系,“我要反映你们,要给你们曝光”,然后就去曝光;回来以后呢,还气得鼓鼓的,火冒三丈……唉,结果扣子也没买到,转了那么一大圈。
你看看,人生就是这样的。本来,说实在的,我们来到娑婆世界只有一件事最最重要,那就是修行,圆成佛道,这件事才有真义,才有实义。可是,我们这一辈子绕了多少弯呢?我们总结来讲,我们生了孩子,我们养着老人,我们有那么多的朋友,有公司,有房子,有车子,有工厂等等、等等,哪一样不是我们的牵挂?哪一样不是我们的顾虑?哪一样不形成我们的挂碍?哪一项不是颠倒梦想?可是,我们就在里边纠缠,轮回不息啊!我们明明知道什么是主题,我们总在想啊:唉,我把孩子养大了就好啦,我把老人伺候好就好啦,把工厂扶上正轨就好啦……总是有那么多的前提,总是放不下“前提”,结果呢,我们总是被“前提”所绊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!